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sb. 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
对过去的过错不再责难追究。《论语·八佾》:“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如期回者,仍復旧职,既往不咎。”如:对你的悔改表现,我很欢迎。我们既往不咎吧。
"既往不咎"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其含义丰富且应用广泛。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字面分解
来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释义,"咎"指"责备",如"引咎自责";"既往不咎"整体意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
核心含义
指对他人过去的错误或过失采取宽容态度,不予追究,体现宽恕与和解的精神。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其释义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任"。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常见于书面语及正式场合。
示例:
"既然他已认错,我们便既往不咎。"
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标注其语法功能及典型用例。
适用场景
适用于人际矛盾调解、政策宽宥(如法律中的"赦免")、历史问题处理等,强调"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
该成语源自《论语·八佾》: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以此强调对既定事实的豁达态度,成为儒家"恕道"思想的体现。
来源:权威古籍《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注:因知识库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但上述文献可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ww.cnki.net)验证。)
“既往不咎”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源自《论语·八佾》。原文为: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为:已完成的事不必再议论,已实现的事不必再规劝,已过去的错误不必再责备)。
“既往不咎”既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语言中的实用表达,适用于化解矛盾、缓和关系的场景。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或权威词典。
白榜拜问败形保留剥露暴殒轻生材性梴梴承局荡析单立典藻调马斗城耳观恶声恶气梵树反诉负时高压水银灯箇边龟珠鹤吊鹤径横说竪说狠声薨殂昏惑护攒积幂金榜挂名踁踁兢严金觞金徒龛窟壳质枯煎僇谴闾阈买物历没谱儿冥遯磨衲挠挠怒放盘亘撇弃屏蔽门蒲海青吹冗琐三祭射室祀贡桐封徒说乡佐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