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鲊的意思、把鲊的詳細解釋
把鲊的解釋
紮成束的魚制食品。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煇 後觀《瑣碎録》内一條,京師 東華門 何 吳 二家造魚鮓,十數臠作一把,號把鮓,著聞天下。文士有為賦詩,誇為珍味。”
詞語分解
- 把的解釋 把 ǎ 拿,抓住:把酒(拿着酒杯)。把玩(拿着賞玩)。 控制,掌握:把握。把舵。 看守:把守。把門兒。 自行車、手推車等的手柄:車把。 可以用手拿的小捆:秫稭把兒。 專權,一手獨攬:把持大權。 從後托
- 鲊的解釋 鲊 (鮓) ǎ 一種用鹽和紅曲腌的魚:“江南人好作盤遊飯,鲊脯脍炙,無有不埋在飯中”。 用米粉、面粉等加鹽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貯存:茄子鲊。扁豆鲊。 鲊 (鮓) à 海蜇,水母的一種。
網絡擴展解釋
“把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把”和“鲊”兩字來解析:
-
字義分解
- 把:作為量詞時,指“成束捆紮的物品”,如“一把草”。在“把鲊”中,它表示将魚制食品捆紮成束的形态。
- 鲊(zhǎ):指用鹽、紅曲等腌制的魚類食品,類似于現代的腌魚或魚醬。
-
“把鲊”的完整含義
該詞特指宋代一種捆紮成束的腌魚食品。例如《清波别志》記載,北宋東京(今開封)的“何吳二家”将魚鲊切成十數塊紮成一束出售,稱為“把鲊”,因風味獨特而聞名,甚至被文人賦詩贊頌。
-
文化背景補充
- 陶母封鲊典故中,陶侃曾送腌魚(鲊)給母親,但母親拒收并責備他“以官物饷私”,體現了古代廉潔觀念。
- 宋代腌魚是常見食物,而“把鲊”的捆紮形式可能為便于儲存或運輸。
-
現代釋義延伸
“鲊”在現代漢語中也可指海蜇(如),但“把鲊”一詞在現代已極少使用,通常僅見于古籍或飲食文化研究中。
“把鲊”是宋代對成束腌魚的特定稱呼,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具體形态和文化背景。若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清波别志》等宋代筆記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把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将魚用細竹條穿挂,晾曬而成的食物。它由兩個部首構成,左邊是"手"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右邊是"魚"部首,表示與魚有關。在筆畫上,把鲊有21畫。把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人們在漁獲豐富的季節會将魚串起來晾曬,以便保存和食用。因此,把鲊也被稱為"河魚串"。
把鲊的繁體字為「把鮻」,在繁體字中,"魚"的形狀略有差别,但整體意思和寫法都是一樣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把鲊的部首"手"和"魚"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古代的手字形狀更類似于手的真實形态,而魚的字形也更具象,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魚的形态。
以下是關于把鲊的一個例句:爺爺常常曬制把鲊,供家人享用。
把鲊的組詞可以有:鲊皮、鲊魚、鲊制等。
與把鲊相近的詞語有:魚幹、魚肉幹、鮮魚曬幹等。
把鲊的反義詞可以是:新鮮魚肉、生魚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