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名臣 申伯 和 仲山甫 的并稱。《詩·大雅·崧高》:“維 申 及 甫 ,維 周 之翰。”
(2).借指賢能的輔佐之臣。《梁書·元帝紀》:“大國有蕃, 申 甫 惟翰。” 唐 元稹 《贈烏重胤父承玭等诰》:“載誕 頗 牧 ,降生 申 甫 。” 清 曾國藩 《李忠武公神道碑銘》:“ 文宗 震悼,手詔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終,尚冀其忠靈不昧,他年生 申 甫 以佐予也。’”
“申甫”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分析如下:
指周代名臣申伯與仲山甫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其中“申”為申伯,“甫”為仲山甫,兩人均為周宣王時期的賢臣,共同輔佐周室。
曆史背景:申伯是周宣王之舅,受封于謝地;仲山甫則因直言進谏著稱,兩人被後世視為輔國重臣的典範。
引申為賢臣代稱
自《詩經》後,“申甫”逐漸成為賢能輔臣的象征。例如《梁書》載“大國有蕃,申甫惟翰”,唐代元稹的诰文也以“申甫”類比良臣。清代曾國藩更在碑銘中引用皇帝诏書“他年生申甫以佐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象征意義。
部分來源(如)提到“申”指申請、“甫”指初始,引申為“莊重得體的言行”,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辭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優先采用曆史人物相關釋義。
注:若需查閱文獻原文,可參考《詩經》《梁書》等典籍,或訪問(查字典)、(滬江詞典)獲取詳細引文。
申甫(shēn f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址、地盤、地界”。
申甫由兩個部首組成,田(tián)和乚(yǐ)。
申甫的總筆畫數為8畫。
申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文,它是由“申”和“蔔”兩個字合并而成。
在繁體字中,申甫的寫法為申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申甫的形狀稍有不同。它的結構更加簡潔,相對于現代漢字來說更加方正。
1. 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申甫。
2. 新建的商場占據了原來的申甫。
申請(shēn qǐng):提出請求或要求。
申報(shēn bào):向上級部門報告或申請。
申述(shēn shù):陳述自己的意見或要求。
範圍、領域、界限。
非申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