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朝官員的禮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長及胫,裾前左右開叉,胸部及背部皆繡有花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卻是穿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
外褂是清代官員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定義與功能 外褂是清代官吏大禮服的上衣,屬于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體系。因其穿在其他服飾最外層而得名,與袍服共同構成「袍褂」正裝組合。
形制特點
等級标識 胸部和背部繡有象征官職等級的精美紋樣,不同品級官員的繡紋圖案有嚴格規定,成為身份标識的重要部分。
使用場景 作為正式禮服,常見于朝會、典禮等場合。在《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清代文學作品中均有描述,印證其社會普及度。
時代演變 隨着清朝滅亡,外褂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但其形制對近代中式禮服仍産生過影響。現代戲曲服飾中仍可見類似外褂的設計元素。
外褂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的是外穿的一種長袍或外衣。
外褂的拆分部首是衣字旁,部首拼音為“yī”。由于外褂是個複合詞,因此它的總筆畫數是11劃。
外褂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叫做“外衣”。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開始使用“褂”這個詞來代替“衣”。因此,外褂成為了現在這個詞的常用稱呼。
在繁體字中,外褂的寫法保持基本一緻,隻是字形稍微有些不同:外褂(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外褂的字形也有所變化,例如在楷書中,字形會更加繁複,但其基本意思和現代相同。
1. 他穿着一件精心制作的外褂,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2. 她的外褂上繡着精美的花紋,顯得非常典雅。
組詞示例:内褲、内衣、上衣、下裝、運動服、禮服。
近義詞示例:外衣、外套、大衣。
反義詞示例:内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