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褂的意思、外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褂的解釋

清 朝官員的禮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長及胫,裾前左右開叉,胸部及背部皆繡有花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卻是穿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褂是漢語中特指罩在外面的褂子,屬于傳統服飾的一種。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及文獻記載,其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基礎釋義

    指穿在最外層的短上衣,通常罩在長袍或内衣之外,具有防風、裝飾或标識身份的作用。清代文獻《清稗類鈔·服飾》記載:“外褂,禮服之加于袍外者。”(來源: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4年)

  2. 曆史形制特征

    特指清代官服中的禮服制式,形制為圓領、對襟、平袖,長度及膝,袖口寬大。據《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描述,清代官員按品級在外褂胸背綴方形補子,以區分官職(來源:周汛等《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清史稿·輿服志》亦明确其作為官服配飾的禮儀功能。

  3. 文化與社會意義

    外褂在傳統禮儀中象征身份與場合規範。例如《紅樓夢》第三回描寫賈寶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體現貴族服飾的層次感(來源: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民俗學者指出,民間的素色外褂則多用于日常勞作防護(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


文獻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褂”字的定義,并援引《漢語大詞典》“外褂”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結合服飾史學權威著作及古典文獻互證,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文化背景完整性。

網絡擴展解釋

外褂是清代官員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 定義與功能 外褂是清代官吏大禮服的上衣,屬于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體系。因其穿在其他服飾最外層而得名,與袍服共同構成「袍褂」正裝組合。

  2. 形制特點

  1. 等級标識 胸部和背部繡有象征官職等級的精美紋樣,不同品級官員的繡紋圖案有嚴格規定,成為身份标識的重要部分。

  2. 使用場景 作為正式禮服,常見于朝會、典禮等場合。在《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清代文學作品中均有描述,印證其社會普及度。

  3. 時代演變 隨着清朝滅亡,外褂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但其形制對近代中式禮服仍産生過影響。現代戲曲服飾中仍可見類似外褂的設計元素。

别人正在浏覽...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霸柄百花潭鞭稍碧楮博學宏詞柴颍朝新暮敝鼎位短片訪勝飛丹焚銷貴骨裹抹黃旛魂旛火烔疾忌浄院進用近友救過急嘴急舌科泛藞苴朗朗乾坤墚塬料田例封立極屢見疊出蒙茂免丁由子名邦抹角慕尼黑龐駁龐亂評準七大家清蟾戎昭喪惘商弦熟戶思味貪盜騰矯天不假年體育道德痛誣丑诋通玄真人猥人慰喻穩坐釣魚船誤差五行相克下僚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