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濁的字音。古人寫詩講究字音的輕重、清濁搭配得當,以求音節和諧。《宋書·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李虛己 初與 曾緻堯 倡酬。 緻堯 謂曰:‘子之詩雖工,而音韻猶啞。’ 虛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沉休文 所謂前有浮聲,後須切響,遂精於格律。”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頌》。其詞渾渾爾,穆穆爾,不同《雅》音之切響也。”
“切響”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的音韻學術語,主要涉及字音的清濁、輕重搭配規律,旨在實現詩歌音節的和諧美感。以下是具體解析:
“切響”指重濁的字音,與“浮聲”(輕清音)相對。古人寫詩時注重将輕重、清濁不同的字音交替使用,形成節奏感。例如《宋書·謝靈運傳論》提到“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強調音節的平衡。
該概念源自南朝沈約的“四聲八病”理論,後成為唐代近體詩格律的基礎之一。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也沿用此說,強調音韻和諧對詩歌的重要性。
“切響”體現了古代詩歌對音韻美感的追求,通過清濁、輕重音的規律性組合,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這一理論對後世詩詞格律的發展影響深遠。
《切響》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切割出聲。在具體語境中,可以指刀具或其他尖銳物體與硬物接觸時所發出的聲音。
《切響》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口(口),總共有6畫。
《切響》是現代漢語詞彙,源于漢語口語表達。在繁體字中,《切響》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多樣,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漢字寫作「切響」。
1. 他用刀切響西瓜的時候,帶來了清脆的聲音。
2. 落葉在風中切響,宛如自然的音樂。
切割、切片、切削、切碎、刀響、利刃
切割、剁、砍、劈、削
固執、粘連、連結、結實、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