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草名。即水荭。《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毛 传“松,木也,龙,红草也” 唐 孔颖达 疏:“ 毛 以为山上有枯槁之松木,隰中有放纵之龙草。” 高亨 注:“龙,借为蘢,水草名,即水葒。”参见“ 水葓 ”。
“龙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龙草”指水草名,即水荭(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属于蓼科植物,常见于湿地环境。该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的“隰有游龙”,汉代毛亨注解“龙”即红草(水荭)。
古代典籍
《诗经》毛传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均将“龙”解释为红草,并强调其生长于低湿之地(“隰”)。现代学者高亨进一步指出,“龙”通假“蘢”,即水荭的别称。
字形结构
由“龙”(象征神异、尊贵)与“草”(普通植物)组合,暗含“珍贵草本”的引申义,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非实际植物学定义。
主要用于古典文献注解或植物学讨论,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若需进一步了解水荭的形态特征或《诗经》相关诗句背景,可参考植物学专著或古籍注疏。
《龙草》是指一种在古代神话中广泛被提及的神奇植物。它被描述为一种能够治愈各种疾病并延年益寿的草药。在古代传说中,龙草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被认为是一种灵草。龙草同时也象征着希望和康复。
《龙草》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龙(部首:辵)和草(部首:艹),分别代表着有关于龙和草的意义。整个词汇总共包含14个笔画。
《龙草》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而草则被赋予了治疗疾病和滋养身体的属性。这两个元素的结合使得龙草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
《龍草》是龙草的繁体字写法,在一些繁体字使用的地区常常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龙草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龙的古代字形是由一个辶部(由于部首部分被称为辶)和一个双重的立人构成;而草的古代字形则类似于现代的艹字形,但被称为草字头。
1. 这片土地上种植的龙草是非常罕见的草药。
2. 听说龙草可以治愈许多顽疾,希望它能帮助我康复。
组词:龙鳞、草原、龙舟
近义词:灵草、仙草、神草
反义词:妖草、恶草、毒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