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苜蓿的意思、苜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苜蓿的解釋

[alfalfa] 一種生長廣泛的重要的歐洲豆科牧草植物( Medicago sativa ),具三小葉和藍紫色花,主要作為牧草和綠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這是因為它們有特别長的根系,可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詳細解釋

(1).古大苑語buksuk的音譯。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産 西域 各國, 漢武帝 時, 張骞 使 西域 ,始從 大宛 傳入。又稱懷風草、光風草、連枝草。花有黃紫兩色,最初傳入者為紫色。可供飼料或作肥料,亦可食用。《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 ﹞俗嗜酒,馬嗜苜蓿。 漢 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衆,則離宮别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 唐 薛令之 《自悼》詩:“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幹。”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中:“ 海鹽 翁學訓 嚴之 , 壽昌 人。為人嚴正,而接士寬厚。官貧齋冷,苜蓿自甘,未嘗與寒生計束修已上。”

(2).馬嗜苜蓿,故亦用作馬的代稱。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嘶風則苜蓿千群,卧野則騊駼萬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苜蓿(讀音:mù xu)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通稱,尤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最為著名。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概述

苜蓿原産于地中海及西南亞地區,漢代經張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國。其名稱源于古波斯語“buksuk”,意為“動物飼料”。作為“牧草之王”,它耐幹旱、適應性強,廣泛用于畜牧業和綠肥。

二、形态特征

三、主要用途

  1. 牧草與飼料:蛋白質含量高(約3.9%),富含維生素C、K及鈣、鐵等礦物質,是優質牧草。
  2. 食用價值:嫩葉可作野菜,常用于涼拌或包餃子,具有清脾胃、利尿功效。
  3. 生态作用:根系固氮,可改良土壤,減少化肥使用。

四、曆史與分布

漢代傳入中國後,現廣泛栽培于南北各地,常見于田邊、草原等半野生環境。全球範圍内,地中海、中亞等地為主要分布區。

五、文化意義

苜蓿花語為“希望與幸福”,象征生命力。其名稱中的“目”與“叔”分别暗示葉形似眼、植株茂盛。

若需更詳細分類或種植信息,可參考權威植物學資料或農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苜蓿》是什麼意思

《苜蓿》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屬于豆科植物,多年生,莖匍匐,葉互生,花小而紫色或白色。它常被用作牧草和綠化材料。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苜蓿》這個詞的部首是⺥艹,拆分的筆畫數為8畫。

來源和繁體

《苜蓿》一詞源于梵語“Mūlikā”,意為草本植物。在繁體中,苜蓿的寫法為「苜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苜蓿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苜糢」和「木糢」。

例句

1. 這片地方適合種植苜蓿。

2. 農民們用苜蓿作為牧草,喂養牲畜。

組詞

苜蓿草、苜蓿地、苜蓿種子、苜蓿牧場、苜蓿粉、苜蓿茶等。

近義詞

扁豆、豌豆、三葉草、苜蓿草等。

反義詞

竹子、松樹、玫瑰、康乃馨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