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老病弱,肢體殘廢。《舊唐書·文宗紀下》:“京城内鰥寡癃殘無告不能自存者,委京兆尹量事濟恤,具數以聞。” 清 劉大櫆 《吳君墓志銘》:“身既癃殘,而志不忘乎書史也。”
“癃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癃殘”指衰老病弱且肢體殘廢的狀态,通常用于形容因年老或疾病導緻身體嚴重衰弱、行動不便的人。例如《舊唐書》記載的“鰥寡癃殘無告不能自存者”,即指這類需救助的弱勢群體。
單字拆解
“癃殘”是兼具“病弱”與“殘疾”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使用多與曆史文獻、社會救助相關,現代漢語中較少見,但在古典文本中具有特定文化意義。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句或延伸探讨,可參考《舊唐書》等古籍。
癃殘(wēng c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癱瘓、廢疾。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癃(wēng):由白(bái)部首和令(lìng)部構成,共有六畫。
殘(cán):由歹(dǎi)部首和千(qiān)部構成,共有十畫。
來源:
癃(wēng)來自《周禮·秋官·牧人》:“凡人之疾癃足之羸則易吉。”這裡指的是行動不便,癱瘓不能自理。
殘(cán)義為殘缺、不完整。在古代用作形容人的殘疾、廢疾。
繁體:
《康熙字典》收錄的繁體形式為“癵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癃”字形狀有所變化,如《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疋”與“夌”相互拼湊。而“殘”字則一直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形态。
例句:
他在一場意外事故中受傷,導緻腿部癃殘。
組詞:
癃殘病、殘疾人、癱瘓廢疾
近義詞:
跛腳、殘廢、癱瘓
反義詞:
強健、健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