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神話傳說中的山怪。 漢 揚雄 《甘泉賦》:“詔招搖與泰陰兮,伏鉤陳使當兵,屬堪輿以壁壘兮,梢夔魖而抶獝狂。”《文選·張衡<東京賦>》:“囚 耕父 於 清冷 ,溺 女魃 於 神潢 。殘夔魖與罔象,殪 野仲 而殲 遊光 。” 薛綜 注:“夔,木石之恠,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説文》曰:‘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恠…… 野仲 、 遊光 ,惡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間作恠害。”《舊唐書·文宗紀贊》:“ 昭獻 統天,洪惟令德。心憤讎恥,志除兇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亂何由息。”
關于“夔魖”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夔魖(拼音:kuí xū )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兩類山怪,常連用表示鬼怪或自然精怪的統稱。分述如下:
該詞多見于漢代文學:
夔魖的意象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恐懼,常用于文學渲染神秘氛圍或象征災異()。需注意,相關描述多源于志怪傳統,不同文獻對其形象記載略有差異。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說文解字》《文選》等權威古籍原文,并結合考古資料進一步考證。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以上内容僅供參考。
夔魖(kuí xù)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夔(kuí)的拆分部首為大(dà),總筆畫數為8。魖(xù)的拆分部首為鬼(guǐ),總筆畫數為17。
夔魖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根據古代典籍《淮南子》,夔為一種傳說中的神獸,形狀似牛而有角,能發出低沉的吼聲。相傳它在黃河中遊,可以幫助人們防水。在古代文化中,夔魖多用來象征雄壯、威武。
夔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會發生變化。
根據《康熙字典》,夔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似,用“大賣兀”相連。魖的古時寫法為“鬼虍幾”。
他的舉止威武凜然,有着夔魖般的氣勢。
夔魖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夔魖之志”(雄壯的志向)。
夔魖的近義詞包括:壯麗、威武、雄壯。
夔魖的反義詞包括:柔弱、腼腆、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