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夔魖的意思、夔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夔魖的解釋

泛指神話傳說中的山怪。 漢 揚雄 《甘泉賦》:“詔招搖與泰陰兮,伏鉤陳使當兵,屬堪輿以壁壘兮,梢夔魖而抶獝狂。”《文選·張衡<東京賦>》:“囚 耕父 於 清冷 ,溺 女魃 於 神潢 。殘夔魖與罔象,殪 野仲 而殲 遊光 。” 薛綜 注:“夔,木石之恠,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説文》曰:‘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恠…… 野仲 、 遊光 ,惡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間作恠害。”《舊唐書·文宗紀贊》:“ 昭獻 統天,洪惟令德。心憤讎恥,志除兇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亂何由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夔魖”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與曆史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夔”最初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獨足異獸,如《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其名曰夔”。後引申為怪異、孤傲之意,如《莊子·秋水》中“夔憐蚿”之喻。

“魖”為古代祭祀術語,原指驅逐疫鬼的儀式,《說文解字》釋為“鬼俗也”,段玉裁注:“謂鬼之習俗,人所畏惡。”後泛指鬼魅精怪,如《周禮》所載“凡以神仕者,以驅魖”。

二、複合詞内涵

“夔魖”合稱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送窮文》中“夔魖閃屍”的表述,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此處指代各類妖邪鬼怪。宋代《廣韻》将其歸入“鬼神類”,注曰:“夔魖,鬼物紛擾貌。”明清小說中多用于描繪陰森恐怖場景,如《聊齋志異》評注本提及“夜行遇夔魖,魂驚魄動”。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釋作“泛指鬼怪”,屬書面語色彩濃厚的貶義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典故引用。其構詞法體現了漢語中以單字神話意象疊加表意的特征,具有鮮明的文化語言學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夔魖”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夔魖(拼音:kuí xū )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兩類山怪,常連用表示鬼怪或自然精怪的統稱。分述如下:

  1. 夔:被描述為“木石之怪”,形似龍且有角,鱗甲可發光。《說文解字》提到其狀如牛,蒼身無角,僅一足,能引發大旱()。在《山海經》等文獻中,夔也被視為獨足山魈,越地稱為“山繅”,具有人面猴身的特征。
  2. 魖:指“耗鬼”,即帶來損耗的鬼怪,或解釋為鬼中具有靈異能力者()。《東京賦》等文獻中,魖常與“罔象”“野仲”等惡鬼并列,象征災禍。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漢代文學:

文化内涵

夔魖的意象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恐懼,常用于文學渲染神秘氛圍或象征災異()。需注意,相關描述多源于志怪傳統,不同文獻對其形象記載略有差異。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核查《說文解字》《文選》等權威古籍原文,并結合考古資料進一步考證。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以上内容僅供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怆奧略擺設标揭賓氓不到的彩蟾艙面暢遠出眼辭吐翠髻村伴姐搭夥打雪仗多體船耳圈扼腕長歎縛住高薪工奇鼓腹擊壤浩煩河清海宴胡不壺漿忽拉拉潔持進策景入桑榆記珠君主專制刻紙摳衣聯拳镏子龍須水漏電鸾步目瞪口結沛宮陪葬謙洽骐骥清允全文三川桑稼生内石雕十世單傳失喜轼轍陶甓梯石頽喪拖布微陽顯現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