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漕糧折銀征收。漕糧向納米糧, 明 弘治 年間因 蘇松 諸府連年荒歉,遂定折漕之制。 清 初折漕,亦限于被災或水路過遠地區,後來地區逐漸擴大,至 清 末,隻有 江 浙 兩省仍行漕運,其他地區均行折漕。參閱《續文獻通考·漕運》。
“折漕”是明清時期與漕糧相關的一項制度,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折漕亦稱“漕折”,指将原本征收的實物漕糧(如米糧)改為折合銀兩或其他物品征收。
例如明代漕糧原稱“漕米”,需通過水路運至京城,但特定情況下允許以銀、布匹等替代。
起源與發展
實施原因
主要因地方災荒、運輸成本過高或糧食短缺,通過折漕減輕百姓負擔并簡化征收流程。例如明代蘇松諸府因荒歉無法足額納糧,遂改征銀兩。
其他形式
除折銀外,明代還曾折征布匹、谷物等,清代則逐漸以貨币為主。
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如)将“折漕”誤作成語,實為曆史術語,需以權威史料為準。
折漕(zhé c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折”和“漕”兩個字組成。
“折”是一個由手和木兩部分組成的漢字,拆分成部首是扌(手)和斤(木),總計4畫。這個字的本義是折斷、彎曲的意思。
“漕”是一個由水和舟兩部分組成的漢字,拆分成部首是氵(水)和舟(船),總計14畫。這個字的本義是水運、航運的意思。
《折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将漕運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故或船隻損壞等情況稱為“折漕”。
在繁體字中,折漕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折的古代寫法較為繁瑣,舟的部分常寫為劃山光而不是現代的舟字旁。
例句:
1. 這艘船在折漕途中遭遇風暴,船隻損毀嚴重。
2. 由于折漕事故,大量貨物被淹沒在河水中。
3. 經過多次折漕,運輸時間大大延長了。
組詞:折斷、折疊、漕運、舟運。
近義詞:船禍、漕船事故。
反義詞:安全航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