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異心。《史記·燕召公世家》:“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漢 劉向 《說苑·政理》:“夫 荊 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志焉,故曰在於附近而來遠。”
(2).離别時的心情。 唐 符載 《锺陵夏中送裴判官歸浙西序》:“主公知非文什無以紓離志。”
“離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指放棄原有的志向或目标。由“離”(離開)和“志”(志向)組成,強調因外界影響或自身原因背離初心。例如:“他因生活壓力離志,放棄科研事業。”這種用法多含批評或警示意味。
異心、不忠
常見于曆史文獻,如《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衆人恫恐,百姓離志”,指民心渙散、産生異心。
離别時的心情
多用于文學場景,如唐代符載在《鐘陵夏中送裴判官歸浙西序》中寫道:“主公知非文什無以纾離志”,表達友人分别時的怅惘之情。
如果需要具體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史記》《說苑》等文獻。
《離志》是一個常用的四字詞語,意思是指失去志向、意願、抱負或目标,也可以解釋為離開自己的願望、抱負或志向。
《離志》這個詞的部首是禾(hé),總共有17畫。
《離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谷風》中的一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意味着一開始時人們都充滿了志向和抱負,但是往往在實現之前就放棄了。離開自己的願望或抱負,就被形容為“離志”。
《離志》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離志」。
在古代,漢字寫法是不斷演變的,所以《離志》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限制字數,本文隻介紹現代漢字的寫法。
1. 他原本對學習充滿了熱情,但是由于外界的幹擾,他逐漸産生了離志的情緒。
2. 失去了工作後,他感到沮喪和迷茫,内心産生了離志的感覺。
- 離心:指物體受到離心力的作用而遠離中心。
- 志向: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或抱負。
- 抱負:指一個人對自己未來有所期望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 喪志:指心志消沉,對現實失去信心和希望。
- 泯滅:指心志消失,沒有抱負或目标。
- 志存高遠:指個人的志向、抱負和目标非常遠大。
- 志在四方:指個人的志向、抱負和目标多樣且廣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