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dy from others on halfway, lost sb.’s own strongress]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來所會的東西也忘掉了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馀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 壽陵 餘子之學行於 邯鄲 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後以“壽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喪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風》之三五:“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壽陵 失本步,笑殺 邯鄲 人。” 秦牧 《藝海拾貝·“邯鄲學步”》:“自從 莊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後,‘邯鄲學步’或者‘壽陵失步’這句成話,常常被許多人所引用。”
壽陵失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òu líng shī bù,比喻盲目模仿他人不成,反而喪失了原有的技能或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莊子·秋水》,核心含義是諷刺那些機械效仿他人卻適得其反的行為。例如,燕國少年到邯鄲學步,未掌握新技能,反而忘記原本走路方式,最終“匍匐而歸”。
成語告誡人們:學習他人應取其精華,而非全盤照搬;失去自我特色的模仿不僅無益,還可能適得其反。這一思想在《莊子》中通過寓言形式,強調了保持本真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莊子》原文及多個權威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成語詞典。
“壽陵失步”是一個成語,意指年紀很長的人突然間失去平衡,不小心摔倒或者走路步履不穩的狀态。這個成語源自于壽陵,壽陵是古代帝王的墓地,是非常尊貴的地方。所以失去平衡,倒在地上就好像是帝王也失去了威嚴,不再穩定的樣子,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第二段:部首和筆畫拆分>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索引,壽的部首是“士”,陵的部首是“阜”,失的部首是“丿”,步的部首是“止”。其中,士部為2畫,阜部為8畫,丿部為1畫,止部為4畫。所以整個成語“壽陵失步”一共是15畫。
<第三段:來源和繁體>《壽陵失步》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世說新語》一書中,描述的是曹操晚年因年邁而身體不穩。繁體字中,“壽”字可以寫成“壽”,“陵”字可以寫成“復”,“失”字和“步”字沒有繁體形式。
<第四段:古代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壽字的古代寫法是“壽”,陵字的古代寫法是“復”,失字的古代寫法是“㣲”,步字的古代寫法是“步⻏”。下面是一個例句示例:
壽陵失步,真是一副老态龍鐘的樣子。
與“壽陵失步”相關的詞彙有:
- 組詞:壽星、陵寝、失眠、步履不穩。
- 近義詞:十分衰老、年紀大、步态踉跄。
- 反義詞:精力充沛、行動敏捷、步履穩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