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可以傷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淮南子·主術訓》:“故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塞。” 宋 儲泳 《祛疑說》:“由内不自正,故曰外邪。心無所主,故曰客氣。”《天雨花》第十三回:“夫人差矣!遇了外邪,方可如是;若在家庭亦然,便是一木人了。”
(2).中醫特指風、寒、暑、濕、燥、火和疫疠之氣等從外侵入人體的緻病因素。
外邪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外界環境中侵入人體并引發疾病的緻病因素,具體可分為以下方面:
外邪指人體外部環境中存在的緻病因素,包括自然氣候異常(如六淫)和傳染性病邪(疫疠之氣)。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這些邪氣通過呼吸道、皮膚等途徑入侵,導緻氣血失調、髒腑功能異常。
中醫将外邪歸納為六類(六淫),各具特性:
外邪緻病需兩個條件:
與外源性緻病因素不同,内邪指體内産生的病理産物(如痰飲、瘀血),多由情志失調、飲食不當等引起。兩者可相互影響,如外濕入體後形成内濕。
中醫建議通過以下方式防外邪:
注:如需更專業的醫學解釋,建議參考《中醫基礎理論》教材或咨詢執業中醫師。
外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外和邪。
外的部首是「蔔」,筆畫數為4。
邪的部首是「邑」,筆畫數為7。
外邪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意指外部的惡勢力、疾病或不祥之事。
外邪的繁體寫法為「外邪」,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外邪的寫法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筆畫的書寫順序和部分字形細節上。
1. 孩子感冒了,可能是因為外邪入侵了體内。
2. 他們相信通過各種方式排除外邪,可以保持身體健康。
外邪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但在類似的概念中,可以有「内邪」、「疾邪」等詞語。
外邪的近義詞有:外侵、外患、外禍。
外邪的反義詞為:内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