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宾兴的意思、宾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宾兴的解释

亦作“賔兴”。1. 周 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郑玄 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

(2).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元 许谦 《送尉彦明赴开化教谕序》:“诵《诗》《书》六艺之文,以广见闻;孝弟忠信之实,以敦德行。故賔兴以示劝,简絀以致罚。” 清 戴名世 《张验封传》:“ 康熙 己卯、壬午、乙酉,当宾兴之期,公皆为分校,所得士最盛。” 严复 《救亡决论》:“以为通天地人之谓儒。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宾兴”一词的含义可分为两个主要历史阶段,其内涵随时代演变而扩展:

一、周代的举贤制度(起源)

  1. 核心含义
    源自《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指乡大夫通过乡学选拔贤能之士,以宾礼相待,推荐至国学深造。郑玄注:“兴,犹举也”,即通过礼仪教化与选拔结合,为国家输送人才。

  2. 实施背景
    作为周代基层人才选拔机制,强调“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的考核标准,体现了早期儒家“选贤与能”的理念。


二、科举时代的演变与应用

  1. 仪式与代称
    隋唐以后,“宾兴”逐渐成为科举相关活动的代称:

    • 宴请仪式:地方官设宴为赴考士子践行,如清代戴名世记载康熙年间“宾兴以示劝”的实例。
    • 指代乡试:元代文献中“宾兴”直接代指乡试,如许谦提及的选拔考核场景。
  2. 助考公益(明清泛化)
    明清时期衍生出新内涵,主要指地方社会资助科举考生的专项经费或组织。例如清代云南通过“宾兴”解决边疆士子赴考的经济困难,成为文教治理的重要手段。


三、历史意义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地域案例细节,可参考《周礼》注疏及清代地方志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宾兴(bīn xīng)一词意思:表示受到盛情款待、热烈欢迎的状态或者感受。该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左边是宀(mián)部首,右边是兴(xīng)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3画。 《宾兴》一词的来源:它源自于古代《诗经》,其中有一首名为《郑风·宾于嘉陵》的诗。在《诗经》中,“宾兴”一词用来描述人们迎接盛大宴会、招待宾客的欢乐场面。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到表示受到任何形式的热情欢迎和款待。 繁体字:無縣(wú xiàn)。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宾兴》写作「賔興」。 例句:他来到新公司时,感受到了满满的宾兴,让他倍感温暖。 组词:热宾兴仪(rè bīn xīng yí):表示热烈欢迎的仪式。 近义词:盛情款待、热情欢迎。 反义词:冷遇、冷淡相待。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会继续帮助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