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mountains,sand dunes,etc.) sprawling out in all directions] 屈曲相連的樣子
亦作“ 邐迆 ”。 1.曲折連綿貌。《後漢書·輿服志下》:“術氏冠,前圓, 吳 制,差池邐迆四重。 趙武靈王 好服之。”《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夫登 東嶽 者,然後知衆山之邐迆也。” 劉良 注:“邐迆,小而相連貌。”一本作“ 邐迤 ”。 唐 韋應物 《澧上西齋寄諸友》詩:“清川下邐迤,茅棟上岧嶤。” 唐 元稹 《黃明府詩》:“邐迤七盤路,坡陀數丈城。” 清 厲鹗 《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遊龍華寺》詩:“邐迆峯覆釜,參錯樹排薺。” 韓北屏 《伊犁河畔》:“ 賽裡木湖 的南岸,一大片寬廣的草原,從湖邊逦迤直到 天山 腳下。”
(2).曲折行進貌。《舊唐書·李訓傳》:“ 訓 時愈急,邐迆入 宣政門 ,帝瞋目叱 訓 。” 唐 羅衮 《至襄州寄江陵啟》:“以今月十九日發 襄州 ,邐迤北去,攀涕結戀,不任下情。”《花月痕》第二回:“沙彌答應了,便隨 癡珠 邐迤上 陶然亭 來。” 林纾 《遊頤和園記》:“出 仁壽殿 下,逦迤趨 玉讕堂 。”
“逦迤”(拼音:lǐ yǐ)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曲折連綿、蜿蜒延伸的形态,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解析資料。
《逦繹》是一個漢字詞語,指迂回曲折,行走緩慢而有序的樣子。
《逦繹》的部首是辶(辵),總共由11個筆畫組成。
《逦繹》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見于《楚辭》中的《九思》:“終之逦細,聊以瞻顧。”意為行動的緩慢和曲折。
繁體字《逦繹》的寫法是「邐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逦繹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會用辶旁加上毛或兒旁寫成「蚍蜉逦繹」等,不過現代通用的寫法是「逦繹」。
1. 他逦繹地走着,每一步都十分謹慎。
2. 這座古城的街道彎彎曲曲,令人感受到了逦繹的曆史滄桑。
迂逦、逞志逦迤、逦迤回、逦迤曲回、逦迤曲折
蜿蜒曲折、環繞曲折、迂回曲折
徑直、筆直、直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