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逦迤的意思、逦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逦迤的解释

[(of mountains,sand dunes,etc.) sprawling out in all directions] 屈曲相连的样子

详细解释

亦作“ 邐迆 ”。 1.曲折连绵貌。《后汉书·舆服志下》:“术氏冠,前圆, 吴 制,差池邐迆四重。 赵武灵王 好服之。”《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 东岳 者,然后知众山之邐迆也。” 刘良 注:“邐迆,小而相连貌。”一本作“ 邐迤 ”。 唐 韦应物 《澧上西斋寄诸友》诗:“清川下邐迤,茅栋上岧嶤。” 唐 元稹 《黄明府诗》:“邐迤七盘路,坡陀数丈城。” 清 厉鹗 《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诗:“邐迆峯覆釜,参错树排薺。” 韩北屏 《伊犁河畔》:“ 赛里木湖 的南岸,一大片宽广的草原,从湖边逦迤直到 天山 脚下。”

(2).曲折行进貌。《旧唐书·李训传》:“ 训 时愈急,邐迆入 宣政门 ,帝瞋目叱 训 。” 唐 罗衮 《至襄州寄江陵启》:“以今月十九日发 襄州 ,邐迤北去,攀涕结恋,不任下情。”《花月痕》第二回:“沙弥答应了,便随 痴珠 邐迤上 陶然亭 来。” 林纾 《游颐和园记》:“出 仁寿殿 下,逦迤趋 玉谰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逦迤(lǐ yǐ)是汉语中描述空间延展形态的连绵词,多用于书面语表达曲折连绵的视觉意象。《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曲折延绵的样子”,强调物体或路径在空间中蜿蜒伸展的动态特征,例如“山势逦迤”“河道逦迤”。该词由“逦”“迤”二字构成,二者古义均含“曲折”之意,组合后强化了连绵不绝的语感(来源:《汉语大词典》)。

在文学作品中,“逦迤”常被借喻为抽象事物的延续性。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其可形容“歌声逦迤”“岁月逦迤”,通过通感手法将听觉、时间等概念具象化为空间形态(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一步解析其词源,认为“逦”本义为“行走迟缓”,“迤”指“斜行”,二字结合后逐渐演变为描述曲折连绵的专用词汇(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从汉字构形分析,“辶”(走之旁)作为“逦”“迤”的共同部首,暗示了与运动轨迹的关联,而“丽”“也”作为声旁兼具表意功能,前者含“附着”义,后者表“延伸”义,共同构成“附着延伸”的意象基底(来源:《汉字源流精解》)。这种形声结合的特点,使“逦迤”成为汉语中兼具音韵美感与意象精确性的典型连绵词。

网络扩展解释

“逦迤”(拼音:lǐ y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曲折连绵、蜿蜒延伸的形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曲折连绵
    多用于描述山脉、道路、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蜿蜒之态。例如:“群山逦迤”,或“山道逦迤而行”。
  2. 连续不断
    也可引申为事物或动作的延续状态,如“珠箔银屏逦迤开”(白居易《长恨歌》),形容屏风层层展开的连绵景象。

二、古籍与例句

  1. 经典引用
    • 《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形容珍宝被随意丢弃、连绵散落的场景)。
    • 《答东阿王书》:“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邐迤也。”(强调登高望远后,方见群山连绵的壮阔)。
  2. 现代用法
    • “公路从山脚下逦迤而过”,描述道路沿山脚蜿蜒延伸的形态。

三、常见变体与辨析

  1. 同义词
    “迤逦”(yǐ lǐ)与“逦迤”意义相同,均指曲折连绵,如“远山迤逦”。
  2. 易混淆词
    • 逶迤(wēi yí):侧重柔弯曲,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 蜿蜒:更强调蛇形爬行的动态感。

四、读音与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学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边罏俵给博望苑不敢后人不乾不浄陈琳檄粗淡大白日道口等日丁期地网笃患顿宿芳林苑风涟锋猬棼煴附服贡土沟道诡秀寒角寒秋红货华不再扬荒谬絶伦火维将护矫劲锦缠头迥榭积日累久箕箒妇倦慵餽挽了休缕络眠娗娘老子鸟伸派调盼饰披款潜穴起船倾亏邱阿曲鬯确耗肉人湿答答祀禜搜抉条枝铁案倜诡温禺相视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