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樸的意思、守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樸的解釋

亦作“ 守樸 ”。保持質樸的天性。《文選·嵇康<幽憤詩>》:“託好 老 莊 ,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張銑 注:“守樸,守其實樸。”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遁》:“同屈尺蠖,藏光守樸,表拙示訥,知止常足。” 唐 錢起 《山齋讀書寄時校書杜叟》詩:“幽人自守樸,窮谷也名愚。” 五代 左偃 《寄韓侍郎》詩:“言詩幸遇明公許,守樸甘遭俗者輕。”


見“ 守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樸,漢語複合詞,由“守”與“樸”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堅守質樸本真的處世态度。《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保持質樸,不為外物所惑”,強調摒棄浮華、回歸本性的精神追求。

從詞源學分析,“守”為會意字,本義指護衛、遵循,引申為堅持某種原則;“樸”為形聲字,原指未經加工的木材,後衍生出淳厚、無飾的意象。二者結合,最早可追溯至道家典籍,《道德經》第十九章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以“樸”喻指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

在文化語境中,“守樸”具有雙重内涵:

  1. 哲學層面:代表道家“返璞歸真”的修養境界,如《莊子·山木》所述“既雕既琢,複歸于樸”,主張消解人為造作以契合天道規律;
  2. 倫理層面:儒家典籍《禮記·中庸》提出“君子素其位而行”,與守樸概念形成互補,均強調内在德性需與外在行為統一。

現代語義中,該詞多用于描述淡泊名利、堅守初心的品格,常見于文學評論與人格修養類著作,例如《中國傳統文化關鍵詞》将其列為“士人精神的重要表征”。

網絡擴展解釋

“守樸”是漢語詞彙,指保持質樸的天性,強調遵循自然本真狀态,常見于道家思想及古典文學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守樸”由“守”(保持)和“樸”(未經雕琢的原木,象征自然質樸)組成,意為堅守本真、不事雕飾。其核心内涵與道家“見素抱樸”思想一脈相承,主張摒棄浮華,回歸自然本性。

二、出處與演變

  1. 早期文獻:
    最早見于嵇康《幽憤詩》“志在守樸,養素全真”,表達對道家樸素價值觀的追求。
  2. 後世引用:
    唐代錢起《山齋讀書寄時校書杜叟》以“幽人自守樸”描繪隱士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葛洪《抱樸子》則用“藏光守樸”強調韬光養晦的處世智慧。

三、文化内涵

四、現代應用

如今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姓名寓意中,寄托對淳樸品質的推崇(如提及名字寓意“可信賴”“思路清晰”),但需注意其古雅色彩較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道家相關詞彙(如“抱樸”“無為”),可參考《道德經》《莊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從命白狗白膻編次鄙俗逞亂叱灘觸須賜直膽守吊災梵表放定鳳管鸾笙耕盤攻沒光複舊物貴樂橫眸郇廚回鄉矯若遊龍急帶讦谏麇駭雉伏可恨姱辭勞役兩辭連韻柳塘鹵脈陸馬廟杪冬能地牌司盤龍城遺址蓬頭厲齒葡萄架繦屬锲急氣焊青稞酒人口機械增長任賢使能柔善韶英伸弛世權識時嗣人肆人簌簌擡手惕伏蹄尾瓦盎武陵溪污泥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