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走了調,不合闆眼。比喻言行不合規矩。 洪深 《青龍潭》第二幕:“ 林先生 是有道德學問的人,來到村裡七八年,不曾做過一樁脫腔落闆的事,村裡人都敬重他。”
“脫腔落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總結來看,這個詞通過音樂術語的具象描述,生動映射了社會行為規範,體現了漢語“以物喻理”的典型特征。
《脫腔落闆》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演唱或表演失去了節奏感、音調不準确、缺乏穩定的節奏或調子的情況。這個詞組常常用來形容唱歌或演奏樂器時的技術不夠純熟或不專業,表演失誤的情況。
《脫腔落闆》的第一個字“脫”由“⺤”部首和“↑”筆畫組成;第二個字“腔”由“⺼”部首和“⺆”筆畫組成;第三個字“落”由“⺕”部首和“⺆”筆畫組成;第四個字“闆”由“木”部首和“丶”、“一”筆畫組成。
《脫腔落闆》這個詞來自于中國的戲曲藝術,特别是京劇。京劇演唱時需要有獨特的節奏和音調,如果演唱者演唱不準确或節奏不穩定,就會形容其表演“脫腔落闆”。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可以寫作「脫腔落闆」。
《脫腔落闆》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脫腔落闆」,使用了繁體字的形式。在古代漢字中,部分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現代簡化字相同。
1. 他唱歌的時候總是脫腔落闆,聽起來很難受。
2. 這個樂隊的演奏太糟糕了,一直脫腔落闆。
3. 老師教我們唱京劇時,嚴厲地批評我們脫腔落闆的表演。
1. 脫節:失去連貫和銜接。
2. 落調:音樂或聲音失去正确的音調。
3. 片段:節目或演出中的一個小的部分。
4. 樂曲:用樂器演奏的音樂作品。
近義詞:音調不準、亂腔、走音
反義詞:準确、穩定、有節奏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