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笠泽的意思、笠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笠泽的解释

(1).即 松江 。《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吴 , 吴 子御之 笠泽 。”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 ,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 。”参见“ 松江 ”。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驛桥。”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 去,同泛烟濛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笠泽是汉语中兼具地理指代与文学意象的复合型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地理指代

  1. 太湖别称:古代文献中常以“笠泽”代指太湖,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吴越之战“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此处笠泽即太湖水域。宋代《吴郡志》进一步明确“笠泽,太湖别名”(来源:《吴郡志·卷十八》)。
  2. 吴淞江古称:唐代《史记正义》引《吴地记》载“松江,一名笠泽”,指今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流域。清代《江南通志》称“吴淞江,古称笠泽”(来源:《江南通志·卷十二》)。

二、文学意象

唐宋诗词中,“笠泽”常作为江南水乡的意境符号。如陆龟蒙《笠泽丛书》自序云“居笠泽,编次其文”,皮日休赠诗“笠泽卧孤云,桐江钓明月”,均以地理名称隐喻隐逸情怀(来源:《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三》)。南宋陆游《秋夕书事》中“笠泽老翁病苏醒”则借指故乡水域(来源:《剑南诗稿·卷四十五》)。

三、历史演变

明代《姑苏志》提出“太湖广三万六千顷,东西称笠泽”,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系统梳理“唐以前谓吴淞江,宋以后太湖专称笠泽”的语义流变(来源:《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反映该词随水系变迁产生的指代分化。

网络扩展解释

“笠泽”是古代地理名称,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松江(今吴淞江)

  1. 历史文献依据: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的吴越之战,“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唐代《吴地记》进一步说明,松江别称笠泽,其源头与太湖相连。
  2. 地理范围:特指今江苏吴江一带的吴淞江流域,是太湖入海的重要水道。

二、指太湖

  1. 扩展含义:因松江与太湖相连,明清文献中常以“笠泽”代指太湖整体。例如清代方文诗句“将归笠泽买吴舠”中的“笠泽”即太湖。
  2. 文化意象:常作为江南水乡的象征,出现在诗词和地名中。

补充背景

以上信息综合了《左传》、地方志及历史研究,具体可参考权威古籍或地理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死兵戟惨沮常旸赤株触恼楚骓倅职寸産道傍李大器點銅壺抵拄东绢鹅蛋脸恩意返攻繁骛飞龙在天分税制割刀光出溜光谱黑海海峡弘方胡桃郊郛肌肪浸益拦网脸水龙盘虎踞鹿皮翁马瑙绵瓞明光宫明正目目相觑烹熬清化其他辱害赏格圣私爽意嵩京岁制俗韵田畼通一图录外宠位宦畏天恤民未为不可无墨五申三令虾公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