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ay;shake;totter] 以不穩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動;在空中隨風搖動
有風既作飄搖之态,無風亦呈袅娜之姿。——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1).飛翔貌。《戰國策·楚策四》:“﹝黃鵠﹞奮其六翮,而淩清風,飄搖乎翺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争也。” 唐 常楚老 《江上蚊子》詩:“飄搖挾翅亞紅腹,江邊夜起如雷哭。”
(2).舉止輕盈灑脫貌。 明 楊慎 《升庵詩話·豔雪》:“ 曹子建 《洛神賦》以‘流風迴雪’比美人之飄搖。”
(3).飄蕩;飛揚。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於是乎翠蓋飄搖,文鷁委蛇,嘉朋遠至。” 徐遲 《牡丹》:“那歌聲真是飄搖在肅殺秋風中的聲息。”
(4).動蕩不安。 明 劉基 《青陽》詩:“隨氣成形,或蘂或翹,睠睠興懷,中心飄搖。”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一章:“ 蘆溝橋 上炮聲響了,祖國在血跟大火中飄搖。”
(5).漂泊奔波。形容行止無定。 清 姚鼐 《寶扇樓後記》:“況於 禹卿 辭玉堂之廬而飄搖江海者乎。”
“飄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指物體在空中隨風擺動或搖動,常用于描述輕盈、不穩定的狀态。例如:落葉、風筝、煙霧等隨風飄動()。
例:李漁《閑情偶寄》中“有風既作飄搖之态,無風亦呈袅娜之姿”。
比喻義
引申為形勢、環境或事物的動蕩、不穩定,常見于“風雨飄搖”這一成語,形容局勢危急、根基不穩()。
例:“風雨飄搖的年代”。
“飄搖”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可描述物體的動态,也可隱喻社會、環境的動蕩。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閑情偶寄》等來源()。
飄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搖晃不定、動蕩不穩的狀态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飄-由食部(饣)和非聲齊旁組成,共6畫。
搖-由手部(扌)和隹組成,共14畫。
來源:
飄搖最早出現在《周易·天風姤卦》中,指的是天際春風吹拂萬物搖曳的景象。後來引申為人或事物搖擺不定、變化不居的狀态。
繁體:
飃搖(台灣)、飄搖(香港)。
古時候漢字寫法:
飄:
秦簡:饣、然、小人
金文:飜、饣、而
搖:
秦簡:弋、從于口(XML公共數據溯本求源)從、宵
楷書:從、手、隹
例句:
1. 大風呼嘯,樹木在飄搖中劇烈搖動。
2. 經濟下滑,社會秩序開始飄搖。
3. 他的态度一直飄搖不定,很難确定他的真實想法。
組詞:
飄動、飄浮、搖擺、搖曳、搖晃。
近義詞:
動蕩、搖動、搖晃、不穩定。
反義詞:
穩定、堅定、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