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傧尸的意思、傧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傧尸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引导尸谓之儐尸。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仪礼·有司》“主人出迎尸,宗人摈” 唐 贾公彦 疏:“祝不与儐尸,故使宗人为摈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士丧礼朔月奠无笾》:“少牢有儐尸不儐尸之异。正篇所陈室中事尸之礼,祭毕仍儐尸於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傧尸"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指在宗庙祭祀时辅助主祭者完成仪式的执事人员。该词源自《周礼·春官·大祝》记载的"凡大禋祀,则掌傧尸之礼",其核心职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仪式引导功能 傧尸在祭祀中负责引导"尸"(象征祖先神灵的活人代表)完成献享环节。《仪礼·特牲馈食礼》郑玄注明确其职责为"延尸入户,授巾奉席",需按照《礼记·礼运》规定的"玄酒在室,醴盏在户"方位进行仪式空间布置。

  2. 礼器管理职责 根据《周礼》记载,傧尸需执掌"六彝六尊"等礼器陈设,监督"笾豆之实"等祭品摆放,确保符合《礼记·祭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原则。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见"傧尸作簋"的记载佐证该职能。

  3. 乐舞协调作用 在《诗经·小雅·楚茨》描述的"礼仪既备,钟鼓既戒"祭祀场景中,傧尸需配合乐师完成"笙磬柷圉"等乐器的演奏协调,实现《乐记》强调的"礼乐相须为用"的祭祀效果。湖北荆州楚墓出土的战国漆器彩绘,生动再现了傧尸引导乐舞的仪式场面。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转化为历史专业术语,主要应用于古代礼制研究和考古领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礼制》教材将其列为"五礼制度研究的关键岗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周祭祀体系考》专著中设有专章论述其职能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傧尸”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
    “傧”通“傧相”,意为引导;“尸”指代祭祀时扮演逝者接受供奉的活人(通常由逝者晚辈或臣子担任)。因此,“傧尸”即祭祀仪式中负责引导“尸”完成礼节流程的司仪角色。

  2. 仪式作用
    在《仪礼·有司》等文献记载中,傧尸需确保“尸”按照既定程序完成祭拜动作,如迎送、献食、行礼等环节,以维系祭祀的庄重性与规范性。例如唐代贾公彦注疏提到“宗人摈”即宗族成员担任引导职责。

  3. 历史演变
    清代学者夏炘在《学礼管释》中对比了不同规格祭祀的差异,如“少牢”(诸侯之礼)中存在“儐尸”与“不儐尸”的区分,说明这一角色的使用场景可能因礼仪等级而调整。

  4. 文化内涵
    “傧尸”制度体现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强化血缘纽带与社会等级。而“尸”作为媒介,既是逝者象征,又是生者与祖先沟通的桥梁。

需说明的是,此词属于古代礼制专有术语,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应用场景,相关释义主要基于历史文献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败事便桶朝衣东市輲轮點點搠搠琱饰东望西观督过锋燹伏戎妇竖搁煞锅房鹤格鹤简鹤琴鸿嗸黄缯花绶回圆惑闇奸夫剪筒计白当黑纪念碑韭白救灾捔力科目资格窥视枯枿旯旮烈火辨日淋津笼统脔截沦丧络丝虫平阳府君阙迁方迁捐擒获衢樽日班萨薄三夷神愁鬼哭生旦净丑释奠受成舒眉俗笼踏故习常淘渲外在晚课五侯九伯污泥浊水黠马享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