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亡人焚化的紙錢。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挂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哭罷,焚了些冥錢,就引 崔生 在靈位前拜見了媽媽。”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七的法事已經做過,冥錢已經燒了。”
冥錢,又稱紙錢、冥紙、冥鈔、陰司紙等,是中國民間祭祀活動中用于供奉逝者或鬼神的一種象征性貨币。以下為詳細解釋:
冥錢通常由白紙剪成銅錢形狀(圓形方孔),或用現代印刷技術仿照紙币樣式制作,常見材質包括紙張、錫箔等。其核心寓意是為逝者在“陰間”提供財物,延續“事死如事生”的傳統觀念。
冥錢習俗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死界限的模糊認知,以及通過物質供養維系陰陽兩界情感聯繫的心理需求。盡管帶有迷信色彩,但已成為表達哀思的重要民俗符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事物紀原》《東京夢華錄》等古籍,或查閱民俗研究相關文獻。
《冥錢》是指供奉給死者或神靈的紙錢。它是一種傳統的祭品,用于祭奠先人、神明或者供奉在民間信仰中的靈體。
《冥錢》的拆分部首是冫和钅。其中,冫是水的偏旁部首,钅是金的偏旁部首。《冥錢》一詞總共有9畫。
《冥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祭祀習俗,為了給親人和神靈提供所需,人們開始用紙錢代替實物供奉。這個詞最初用的是繁體字「冥錢」,後來在簡化字的推行下,被改寫為現在使用的「冥錢」。
在古時候,「冥錢」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古代文字中的「冥」一般通過兩個字組成,上方是「了」字形,下方是「日」字形,表示光芒消失、黑暗、隱藏的意思。古代的「錢」字則由兩個「金」字組成,用來表示金屬貨币的意思。
1. 祭祀時,家人們會燒冥錢供奉逝去的親人。
2. 信仰中的神明需要冥錢來保佑生活順利。
組詞:冥币、冥財、冥王、冥府
近義詞:紙錢、黃金、祭祀品
反義詞:真錢、實物、活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