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懸,倒挂。《漢書·匈奴傳下》:“ 匈奴 使怒,收 烏桓 酋豪,縛到懸之。”
"到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獨立使用,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倒懸"相同,指"頭朝下、腳朝上地懸挂着"。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倒挂;颠倒懸挂
指物體或人頭部向下、足部向上的懸挂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231頁)、《漢語大字典》(第2版,第107頁)。
比喻處境極其艱難危急
源自身體倒懸帶來的極度痛苦感,引申指陷入困苦、危殆的境地。
來源:《孟子·公孫丑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58頁)。
古漢語中的本義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到懸",但"到"通"倒","懸"即懸挂。如《漢書·賈誼傳》:"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懸如此。"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18頁)。
引申義的經典用例
來源:《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89頁)。
現代漢語中,"到懸"已被"倒懸"取代,常見于成語(如"解民倒懸")或書面語,強調極端困境。例如:
"災後重建刻不容緩,如解倒懸之急。"
“到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到懸”意為倒懸、倒挂,指物體或人頭部朝下懸挂的狀态。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性不同的來源中均被提及,例如:
部分來源(如)提出“到懸”可引申為“人或事物處于危險境地”,類似于成語用法。例如:“形容人或事物到了危險的邊緣,即将發生不幸。”
但需注意,這一引申義在其他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拓展或誤讀。古漢語中更常見的比喻詞為“倒懸”,如《孟子》用“解民倒懸”比喻解救困苦。
八角蓮伴飯指揮使币帛鼈甲成基稱觞舉壽成效吃十方創口丁方動感番宿家門挂火乖互館閣體國臣祻水邗溝婕妤怨靜思廄肥客舫快口纩服髡躶拉齒來者狼子獸心離元毛鬣棉蚜弭耳鳴珂匿伏昵昵牛刀小試批禀平淺鋪蓋遷神千箱青苔人情錢聖藻詩婢失溜疎剌受土首下尻高死期肆宇通狀歪詞兒衛生巾梧岸無驕像鬥相驚伯有相救西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