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于庠序行祭奠之礼。 汉 陆贾 《新语·资质》:“上备太牢,春秋礼庠。”
“礼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礼”和“庠”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在古代的学校(庠序)中举行祭奠礼仪。根据《新语·资质》记载:“上备太牢,春秋礼庠”,说明这一仪式常于春秋两季进行,且使用牛、羊、猪三牲(太牢)作为祭品。
单字释义
历史背景
庠序在殷商时期已存在,周代成为地方教育机构,兼具教学和祭祀功能。礼庠体现了古代“礼教”与“教育”的结合,既是对先贤的追思,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汉代陆贾的《新语》中提到“春秋礼庠”,即春秋两季在学校举行祭礼。
“庠”与“序”常并称,但朝代不同有所区别:殷商称“序”,周代称“庠”,均指地方学校。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可参考《礼记》等文献。
《礼庠》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传统的礼仪庭堂,指的是古代举行庄重典礼的地方。
《礼庠》的拆分部首是示(礻)和广(庠),同时也是这个汉字的拆分部首。
《礼庠》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礼庠》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与传统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繁体字中,《礼庠》可以写作「禮庠」。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礼庠》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通常采用篆书的形式,更加古朴、书法感十足。
1. 古人举行重要的礼仪活动常常在庄重肃穆的礼庠中进行。
2. 礼庠是尊守礼仪的重要场所,代表着一种庄严的文化传承。
1. 礼乐庠:指同时承载了礼仪和音乐文化的场所。
2. 宫庠:指古代宫殿内的礼堂。
1. 礼堂
2. 礼拜堂
3. 礼室
1. 平凡
2. 世俗
3. 催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