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庠的意思、礼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庠的解释

谓于庠序行祭奠之礼。 汉 陆贾 《新语·资质》:“上备太牢,春秋礼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礼庠"是由"礼"与"庠"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指向古代中国的礼仪教育体系。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

一、词素释义

"礼"在《汉语大词典》中指代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仪式规范,《说文解字》释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版);"庠"为周代学校称谓,《孟子·滕文公上》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特指地方官学(来源:《辞源》修订本)。

二、历史语义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以乡三物教万民",郑玄注云"礼庠即习礼之所",指代培养礼仪素养的教育机构(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强调"礼庠乃立教之本",体现其在儒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来源:《四库全书》经部)。

三、功能特征

据《礼记·学记》记载,礼庠承担着"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阶段性教学功能,尤重"冠、婚、丧、祭"四礼实践(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特别指出,礼庠通过"演礼于庭,习射于圃"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文化流变

现代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分析,礼庠制度至汉代演变为太学"礼科",宋代经朱熹整顿形成书院礼教体系,明清时期与科举制度进一步融合(来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修订版)。

注意:当代语言实践中,"礼庠"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部分辞书标注该词为"历史词汇",建议引用时优先选择《汉语大词典》《辞源》等专业工具书进行释义核验。

网络扩展解释

“礼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礼”和“庠”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在古代的学校(庠序)中举行祭奠礼仪。根据《新语·资质》记载:“上备太牢,春秋礼庠”,说明这一仪式常于春秋两季进行,且使用牛、羊、猪三牲(太牢)作为祭品。

  2. 单字释义

    • 礼(lǐ):指礼仪、礼节或祭祀仪式,如婚丧典礼、社会行为规范等。
    • 庠(xiáng):古代地方学校,特指乡学,周代称为“庠”,是教育场所,后泛指学校。
  3. 历史背景
    庠序在殷商时期已存在,周代成为地方教育机构,兼具教学和祭祀功能。礼庠体现了古代“礼教”与“教育”的结合,既是对先贤的追思,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汉代陆贾的《新语》中提到“春秋礼庠”,即春秋两季在学校举行祭礼。

补充说明

“庠”与“序”常并称,但朝代不同有所区别:殷商称“序”,周代称“庠”,均指地方学校。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可参考《礼记》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物白暗百折不移谤言臂膊不妥苍筤馋涎欲垂出家儿犓腴磋砻弹随丁亥发端词发覆放恣分彻凤喙逢莱丰雅行号横扰江鲤践土食毛狡筭进出口金市举重靠傍可着头做帽子空洞口授心传脍炙厉然力争蠡种漫远霉气木患子宁告女匠聘币平原居士弃舍伤俘沈鸷受脤司舆泝游傥来之物通儒达识抟跃鼍风鱼威誉文修武备闲错小照械用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