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葬時用的銘旌與翣柳。《晉書·琅邪悼王煥傳》:“棺槨、輿服、旒翣之屬,禮典舊制,不可廢闕。”
旒翣(liú shà)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專用器物組合,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喪葬儀式中使用的銘旌(書寫逝者身份的長幡)與翣柳(棺椁周圍的儀仗裝飾物),二者共同構成古代貴族葬禮的禮制器具。
構成解析
文獻出處 《晉書·琅邪悼王煥傳》記載:"棺槨、輿服、旒翣之屬,禮典舊制,不可廢闕",說明其作為禮制核心器具的重要性。
文化意義 旒翣組合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通過器物形制彰顯逝者社會地位,屬于周代延續的禮儀制度遺存。其使用需嚴格遵循典章,具有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功能。
若需了解具體形制演變或地域差異,可查閱《儀禮》《禮記》等典籍。
旒翣(líu fēn)是一個表示古代帝王服飾中的裝飾物的名稱。它是一種形狀像羽毛的物品,通常以彩色綢緞制成,用于懸挂在冠冕上,增加威嚴和莊重感。
旒(liú)的拆分部首是方,它的總筆畫數為6。翣(fēn)的拆分部首是羽,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旒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尤其是帝王統治時期。旒翣在當時是帝王裝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着統治者的權威和地位。
在繁體字中,旒可以寫作旒子,翣可以寫作翣子。
在古代漢字中,旒翣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所以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
古時候寫旒的方式可能是“亠⺝十”,寫翣的方式可能是“羽⻢⺝十”。
1. 他戴着金光閃閃的冠冕,上面懸挂着華麗的旒翣。
2. 在古代宮廷,隻有帝王才有資格佩戴旒翣。
3. 旒翣的色彩豐富多樣,以紅色和金色為主。
組詞:旒翣帽、旒翣服、佩戴旒翣
近義詞:冠冕、頭飾
反義詞:普通頭飾、無裝飾的冠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