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榴裙的意思、榴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榴裙的解释

红如榴花的裙子。 元 王逢 《听郑廷美弹琴》诗:“榴裙蕙带辞罗洞,玉佩珠瓔脱飞鞚。”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银塘风味,岂甘心丛林自栖。谁念我桃叶无缘,幸逢卿榴裙堪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榴裙裂破舞风腰,鸞鞾翦碎凌波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榴裙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朱红色的裙子,常借代身着红裙的女子,后引申为美女的代称。该词的文化内涵与古代服饰色彩、文学意象及历史典故密切相关,具体解析如下:


一、本义与词源

  1. 色彩指代

    “榴”指石榴,其花、果均为鲜明的朱红色。古人以“榴”修饰“裙”,特指用石榴红染制的裙装,象征明艳华贵。唐代起石榴裙成为流行服饰,多见于宫廷与仕女装扮。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6卷,第157页。

  2. 词源考证

    “榴裙”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如《南史·齐郁林王何妃传》载:“妃性躁,郁林王赐以石榴裙。”唐代诗词中广泛使用,如武则天《如意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87页。


二、文化引申与典故

  1. 美女的象征

    因红色裙装为年轻女子所尚,“榴裙”渐成女性代称。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连锁》:“见少女石榴裙下,莲钩如笋。”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2. “拜倒榴裙下”典出

    传说唐玄宗命百官跪拜杨贵妃石榴裙,遂衍生“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成语,喻男子对女性的倾慕臣服。此典故强化了“榴裙”作为魅力符号的意象。

    来源:周振甫《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305页。


三、现代语义与应用

当代语境中,“榴裙”仍保留古典韵味,多用于文学创作或修辞,如“榴裙飘飘”形容女子风姿绰约,或借指令人倾心的女性气质。


“榴裙”从具体服饰演变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代审美趣味与性别意象,其词义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的意象化特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榴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红如榴花的裙子,源于石榴花的红色特征。该词在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例如:

二、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榴裙常被赋予女性柔美、艳丽的象征意义,例如用“石榴裙下”代指被女性魅力倾倒。

三、注意辨析

部分网络解释(如)提到“榴裙”比喻“外表坚硬内心柔软的人”,这一说法可能混淆了“榴莲”与“石榴”的意象。从权威文献和诗词用例来看,原意与榴莲无关,建议以古典文学中的红色裙装含义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典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挨杂安干报身罢政博简草略苌弘觇觑抄掠成日家赤卒触讳楚荆典当奠醊丁字街放发仿宋副将弓箕圭璧鬼风疙瘩狠突竞津跻身局敛俊老灵狷领状渌渌逻娑明水迷觑眼谋律难处凝神墙垛清雪勤学苦练啓佑燃萁煮豆热点仁德堂容措焫萧闪槌山茱萸失错时尚霜蕤水滴石穿疏外榻位痛爱伪服闻风破胆无涓吴市无眼人显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