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詞的意思、谠詞的詳細解釋
谠詞的解釋
谠辭。 唐 李德裕 《贈崔琯左仆射制》:“既是 魏其 之直,益彰 王鳳 之邪。莊色於朝,羣公聳視;讜詞不撓,淑問攸歸。”參見“ 讜辭 ”。
詞語分解
- 谠的解釋 谠 (讜) ǎ 正直的(言論):谠議。谠論。谠言。谠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網絡擴展解釋
“谠詞”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dǎng cí
- 詞性:名詞
- 含義:指正直的言論或谏言,常用于形容敢于直言、公正不阿的言辭。
單字拆解
- 谠(讜):本義為正直、敢于直言,引申為确當的言論。
- 詞:指言辭、文句。二者組合後強調言辭的公正性。
文獻例證
唐代李德裕在《贈崔琯左仆射制》中寫道:“讜詞不撓,淑問攸歸”,意為崔琯的直言不阿使公正的評判得以實現。此外,《後漢書》等古籍中也有“忠谠不昭於時”的用法,進一步印證其含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谠辭、忠言、正論
- 反義詞:谀詞、媚言(需結合語境推斷)
補充說明
“谠”字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釋為“直言”,五行屬火,常用于人名或褒揚性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谠詞的意思
谠詞是指忠告、勸告、建議的意思。它在中文中使用較少,但仍然可以在某些場合中見到。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谠詞的部首是讠,并且它共有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谠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它的繁體字是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谠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向我谠詞,幫助我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2. 請謙虛地接受他人的谠詞。
組詞
谠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具體表達方式,比如:
1. 谠言:意為忠告或勸告的話語。
2. 谠論:意為對某個問題進行詳細讨論和分析。
近義詞
谠詞的近義詞包括忠告、建議、勸告等。
反義詞
谠詞的反義詞包括姑息、縱容、放任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