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馬的意思、流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馬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運載工具。《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章武 ﹞十二年春, 亮 悉大衆由 斜谷 出,以流馬運。”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舊邦往靖寄揮麈,新穀來輸付流馬。”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七節:“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流馬能載四石六鬥食糧,比木牛多載,一天大概也隻能走二十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馬"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尤其與三國時期諸葛亮改進的軍事後勤器械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流馬(liú mǎ)

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木牛"基礎上改良制造的山地運輸工具,主要用于蜀道糧草軍械的轉運。其名取自"流轉如馬"之意,強調其輕便靈活的運輸特性。《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一種人力推動的運輸器械,相傳諸葛亮所創制。"(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5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1123頁)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明确記載:

"亮性長于巧思……作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白話釋義:諸葛亮擅長發明,木牛流馬均由其設計。)

此處的"流馬"與"木牛"并列,是蜀軍北伐時突破秦嶺地形限制的關鍵工具(來源: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

宋代《事物紀原》進一步解釋:

"流馬以獨輪運轉,載糧四斛,人行山路日行二十裡。"

(來源: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三、機械原理考據

根據學界研究(如科技史專家王振铎複原模型),流馬的核心特征包括:

  1. 獨輪結構:重心低、轉向靈活,適應狹窄棧道;
  2. 杠杆省力設計:前轅設把手,後部載貨,利用杠杆原理減輕人力負擔;
  3. 載重規格:單次運輸約200公斤(合漢制四斛),日行30裡(約15公裡)。

    (綜合來源:王振铎《科技考古論叢》,文物出版社,1989年;張春輝《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四、文化衍生意義

在漢語語境中,"流馬"後被引申為:

(來源:曆代筆記小說及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網絡擴展解釋

“流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古代運輸工具(主流含義)

根據《三國志》及宋代文獻記載,“流馬”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主要用于糧草運輸。其特點包括:

  1. 改良設計:在“木牛”基礎上改進,為四輪人力車(、7)。
  2. 載重能力:可載四石六鬥(約276公斤)糧食,比木牛多載約20%(、8)。
  3. 運輸效率:日行約20裡(約10公裡),適應蜀道崎岖地形(、8)。
  4. 曆史應用:見于諸葛亮北伐,如《三國志》載章武十二年(234年)“以流馬運”(、4)。

二、成語引申義(現代較少用)

現代字典中,“流馬”作為成語形容“流動不定”的狀态:

其他說明

需注意網絡存在混淆概念的情況,如誤将“流馬”解釋為編程術語(),此說法缺乏曆史依據,建議以權威文獻為準。

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可參考《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及宋代曾鞏詩作(、4)。

别人正在浏覽...

昂揚白天壽白種藏怒宿怨蟬不知雪忏七陳平從默錯镂呆如木雞答剌罕大小方脈定場東籠頓寄頓軍迩英法國凡材繁阜給足貢硯橫災花帳家屬樓家鄉赍持竟士錦弦禁臧激水繼轸龛鬖柯欘虧産離宮别窟鸾錦谧如彌天大謊麋銜納納難以爲情鬧氲氲平道缾錫埤污欺上瞞下熱水瓶鋭陣若幹沙塲山菜上元石脂水替力土域忘味婉晦聞風遠遁宵夜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