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沾濕貌。《楚辭·劉向<九歎·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 王逸 注:“納納,濡溼貌也。” 唐 劉禹錫 《踏潮歌》:“翌日風迴沴氣消,歸濤納納景昭昭。” 宋 梅堯臣 《石筍峰》詩:“明明落溪口,納納喧灘齒。”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詩:“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 清 方文 《蕪湖訪宋玉叔計部感舊》詩之一:“乾坤納納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際情。”
“納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沾濕貌
指衣物或物體被露水、雨水等浸濕的狀态。例如《楚辭·九歎·逢紛》中“衣納納而掩露”,王逸注“濡濕貌也”。唐代劉禹錫《踏潮歌》也有“歸濤納納景昭昭”的描述。
包容廣大貌
形容胸懷寬廣或天地包容萬物。如杜甫《野望》詩句“納納乾坤大”,以“納納”展現天地的遼闊與包容性。
“納”本義為“絲被水浸濕”(《說文解字》),後引申出“接受”“收藏”等義(如“采納”“容納”)。“納納”作為疊詞,可能由本義衍生出潮濕狀态,再通過文學修辭擴展為包容廣大的抽象含義。
現代漢語中“納納”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引用或特定文學表達中。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楚辭》《杜工部集》等古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納納》這個詞有多個含義,根據不同的語境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納納》這個詞由纟和内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4個筆畫。
《納納》這個詞最早出自日本,是日語中“七個”之意,在中國被引用為俚語,用來表示“漂亮、迷人”的意思。
《納納》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保持不變。
古時候,《納納》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1. 她今天穿了一身納納的禮服,真是美得動人心弦。
2. 這本小說的情節曲折精彩,引人納納。
3. 我好喜歡那個她的風格,簡直就是納納本人。
納納香水、納納花、納納鞋、納納内衣
美麗、迷人、動人
平凡、普通、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