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赍持的意思、赍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赍持的解釋

捧持。 漢 王充 《論衡·紀妖》:“妖氣象人之形,則其所賷持之物,非真物也。”《法苑珠林》卷一○九:“賫持珍寶,贈遺與王。” 宋 蘇轼 《論高麗進奉第二狀》:“今來又訪問得還是本院行者姓 顔 人,賷持 淨源 真影舍利,隨舶舩過海。”

齎持:攜帶;攜持。《史記·李斯列傳》:“ 秦王 乃拜 斯 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説諸侯。” 南朝 梁 周捨 《上雲樂》:“復有奇樂章,齎持數萬裡。”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潮退,見一異物立於波中,褐色,有毛,有牙,有腳,有鼻,有耳,骨軟似不任齎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赍持(jī chí)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意為手持、捧持,強調以恭敬或莊重的姿态攜帶某物。該詞由“赍”與“持”兩個語素構成,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解讀典籍時仍需準确理解其義。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分析

  1. 赍(jī)

    本義指攜帶、持拿,引申為贈送、懷着(情感)。《說文解字》釋為“持遺也”,即持物相贈。如《周禮·地官》載“赍盜賊”,指持兵器追捕盜賊。

  2. 持(chí)

    表示用手執握、支撐或維持,如“持劍”“持節”。二字組合後,“赍持”強化了“手持某物并保持狀态”的動作内涵。

二、文獻用例與語境解析

  1. 宗教儀式中的莊重持物

    東漢《太平經》載:“赍持策杖,以化愚俗”,描述修道者手持符策法器教化民衆,體現儀式中的鄭重姿态。

  2. 進獻貢品時的恭敬姿态

    《漢書·西域傳》記大宛國“赍持珍寶”朝貢漢廷,凸顯使臣捧持貢品以表尊崇。

  3. 情感或心志的抽象化表達

    唐代變文《伍子胥變文》有“赍持痛恨”,借手持物象隱喻心懷悲憤,屬修辭性用法。

三、語義演變與現代關聯

“赍持”的實體持物義漸被“手持”“捧持”取代,但作為語素保留在“赍志”(懷揣志向)、“赍恨”(懷恨)等詞中。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區分其表示具體動作或抽象情感的雙重功能。


權威參考資料

  1.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力.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3. 王明. 《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
  4. 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黃征, 張湧泉. 《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
  6. 羅竹風.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赍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捧持
    指雙手恭敬地托舉或持有物品,常見于宗教、禮儀場景。例如《法苑珠林》卷一九提到“賫持珍寶,贈遺與王”,描述攜帶寶物進獻的情景。蘇轼《論高麗進奉第二狀》中“賷持淨源真影舍利”也體現了對宗教聖物的鄭重持奉。

  2. 攜帶
    廣義上指隨身帶着某物,如《史記·李斯列傳》中“秦王乃拜斯,赍持金玉以遊說諸侯”,強調政治活動中攜帶財物進行外交。王充《論衡·紀妖》則通過“赍持之物非真物”說明虛幻之物的攜帶。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愛死白色人種白雲居阪岸並翼畢世重裘粗猛雕霞東岡堕成額角頭封刀挂劍風惠觥爵歸诒鼓桡海涵地負鴻泥黃駒戶房賤價膠水桀健機構進鬭矜泰進退失據九舉九天玄女钜人狂蜂浪蝶魁取苦僞連台本戲狸蟲牛豎披敷清供祇園栖滞驅配曲勸三尺令沙徑奢豪收問暑絺輸入阻抗松銘躺卧王門畏敵如虎未易勿有相類享燕閑望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