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nish;send into exile]∶古时一种刑罚,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区去
流放到边疆
(2) [float[logs]downstream]∶把原木放在江河中顺流运输
顺江流放木材
(1).把犯人放逐到边远地方。《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 仲舒 下吏, 夏侯 囚执, 眭孟 诛戮, 李寻 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 张贤亮 《灵与肉》:“他成了被所有的人都遗弃了的人,流放到这个偏僻的农场来劳教。”
(2).放纵,放任。《晋书·文苑传·李充》:“引道家之弘旨,会世教之适当,义之违本,言不流放,庶以祛困蒙之蔽,悟一往之惑乎!” 宋 司马光 《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足下当固守於古,而勿流放於今。”
(3).不受约束地流淌。 徐迟 《狂欢之夜》:“老板拉开了嘴巴,尽管地打开了酒瓶和罐并声明大庆祝,不收一文钱。酒像泉水一样的流放了。”
(4).把原木放在河中运输。如:利用江河水涨的时机流放木材。
"流放"的汉语释义与文化内涵
"流放"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将罪犯驱逐至边远地区,使其远离原居地以示惩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流放"指"古代刑罚,将罪犯押解到荒远的地方去生活",强调通过地理隔离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
从历史维度看,"流放"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五刑"制度,后逐渐演变为秦汉"迁刑"、隋唐"流刑"等法定刑罚。《汉语大词典》补充称,该词亦包含"放逐、排斥"的隐喻用法,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即以流放暗喻政治失意。
文化层面,"流放"常与文人创作关联。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分析,苏轼、韩愈等文豪的流放经历催生了大量经典作品,使"贬谪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特殊分支。现代汉语中,"流放"的语义扩展至比喻脱离主流环境,如"精神流放""文化流放"等抽象表达。
引用来源
“流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定义
指将罪犯驱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刑罚,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将犯人押解至荒僻或远离故土之地,达到惩治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历史背景
流放刑罚起源于远古,延续至清末,历时数千年。例如《汉书》记载李寻因罪被流放,张贤亮小说《灵与肉》中也有相关描述。
延伸用法
现代语境中可比喻“被迫离开原环境”,如例句:“他被流放到边疆的农场劳教”。
指将原木置于江河中顺流运输的方式,常见于林业领域。例如:“利用江水涨潮时机流放木材”。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抱朴子》等文献,或查看网页的文学引用。
襃博北土伯格长步士察今知古赤闲白闲调譺定力短少恶趣恶物飞陛覆蕉钩陈句吴涵忍酣肆侯畿华緘黄花脂回暖奬叙焦脣乾舌解割静曲惊心怵目款单两淮两着儿柳眼茶立异詈夷为跖漫浸昴毕毛水蟆衣草棉衣谋幄逆运算瓯穴品尝官仆童乔张致岂敢七言癯羸肉食动物杉船生裙霜风输诚水来土掩睡眠説真的私帮送欵泰上卧室象乐枭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