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藜菽的意思、藜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藜菽的解释

藜和菽。泛指粗粝之食。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少而贫病,居无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宋 文同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所畏惟简书,其甘者藜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藜菽(lí shū)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藜”和“菽”两个单字组成,特指粗劣的野菜和豆类食物,常用来象征清贫简朴的生活。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字义分解

  1. 藜(lí)

    指灰藜、灰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古代贫者常采作野菜充饥。《说文解字》释为“草也,似藿而赤”。

    文化内涵:在典籍中多与贫寒生活关联,如《韩非子》载“藜藿之羹”形容粗劣饮食。

  2. 菽(shū)

    古称豆类总称,尤指大豆。《广雅·释草》注:“菽,豆也”。先秦文献如《诗经·豳风》有“七月亨葵及菽”,反映其为平民主要粮食。


二、复合词释义


三、文化典故

  1. 子路负米(《孔子家语》)

    子路为亲“负米百里之外”,所食即“藜藿”(藜菽类),后世以此喻孝道与贫俭。

  2. 颜回箪食(《论语·雍也》)

    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其饮食可能包含藜菽,成为士人安贫的典范。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藜菽”为“藜和菽,泛指粗劣的饭菜”,引《后汉书》例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指贫者所食野菜豆类”,并关联“藜藿”“菽水”等同源词。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考据“菽”字源流,指出秦汉前“豆”称“菽”,汉代后渐混用。


五、语义演变

唐宋诗词中,“藜菽”渐被“藜藿”“菽粟”替代,但核心意象延续。如苏轼《菜羹赋》“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藜羹”即承古意,喻士人清节。


“藜菽”凝结了中国古代物质匮乏语境下的生存智慧与道德精神,既是饮食史的实物见证,亦是“安贫乐道”的文化符号。其释义需结合植物学、训诂学及社会史综合考辨,方得真义。

网络扩展解释

“藜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藜”和“菽”两种植物,泛指粗糙的粮食或贫寒者的饮食。

    • 藜:即灰菜,一种茎叶可食的野菜,嫩叶可食用,全草可入药。
    • 菽:豆类的总称,如大豆、小豆等。
  2. 引申义
    常用来形容生活贫苦或简朴,强调粗粝之食的匮乏状态。例如:

    南朝颜延之《陶徵士诔》提到陶渊明“藜菽不给”,指其年少贫困,连粗粮也难以充足。

  3. 文化意象
    在古诗文中常与清贫、隐逸生活关联。如宋代文同的诗句“所畏惟简书,其甘者藜菽”,以藜菽反衬对官场文书的厌倦,表达甘于淡泊的态度。

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查阅《陶徵士诔》原文及宋代文同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暗经包韫闭门思愆不睬不干不露锋铓惨絶人寰常郊超换螭盘虎踞出临厨宰泚泚寸效大资灯球短折对比色唲齵贰膳绯袍蜂准雰虹浮想港澳台投资经济还屦恒碣汇兑弧形夹箔幛骄豪近服精粲紧急措施九畿举桉开台锣鼓乱世禄令罗羉螺首慢慆目乱精迷拍纸簿扑笔峭逼卿子冠军琼枝玉叶认影迷头日兄三角兽三生石拾渖天晷桐叶封弟头里人土公诬执香皮纸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