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告的意思、放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告的解釋

[official notice] 舊州縣衙門定期挂牌準予告狀的做法

詳細解釋

舊時官府每月定期坐衙受理案件叫“放告”。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三折:“小官是本處縣官,今日陞廳,坐起早衙, 張千 ,喝攛箱放告。” 明 鄭若庸 《玉玦記·陽勘》:“叨蒙聖恩,改擢京兆府尹……今日放告日子,且開了衙門,理會政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放告日期》:“今州縣放告收呈俱有日期。按《周禮》:朝士掌九棘三槐,凡士之治有期日,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期内聽,期外不聽。似今之放告收呈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我到任後,放告的頭一天,便有一個已故鹽商之妾 羅魏氏 ,告他兒子 羅榮統 的不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告是古代中國司法制度中的特定術語,指官府在固定日期公開受理百姓訴訟的司法程式。其核心含義與運作方式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放”:取“開放”“張布”之意,引申為公開宣布或啟動某項事務(《康熙字典·攴部》)。
    • “告”:指訴訟、控告(《說文解字·告部》)。

      合稱“放告”,即官府公示受理訴狀的日期,允許民衆遞交訴狀。

  2. 官方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舊時官府定期挂出牌子,準許告狀,稱為放告。” 其制度多見于明清兩代,州縣衙門通常在特定日期(如每月逢三、逢八)開放接收訴狀,以集中處理民間糾紛。


二、曆史背景與運作機制

  1. 制度化設計

    明清時期,州縣官需按《欽定吏部則例》規定,于“放告日”升堂受理民事案件。此舉旨在規範訴訟流程,避免濫訴,同時集中司法資源(參考《明史·刑法志》)。

  2. 社會功能

    • 便民性:固定日期便于民衆規劃訴訟,減少奔波(《古代漢語詞典》)。
    • 秩序管控:限制非放告日投狀,防止案件積壓幹擾日常政務(《中國法制史綱》)。

三、文化影響與文獻例證

  1. 文學記載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五回描述:“知縣準了狀子,發房出了差,來到嚴家,嚴貢生已不在家,隻得去會他二個兄弟……那時正是放告日期,知縣坐堂。” 印證放告日作為司法程式的關鍵節點。

  2. 制度廢止

    清末司法改革後,隨着現代法院體系建立,放告制度逐步廢除,轉為常設受理機制(《晚清法制改革研究》)。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放告”是古代中國地方官署定期公開受理民衆訴訟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元、明、清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官府在特定日期(如每月初一、十五)開衙受理百姓遞交訴狀的行為。例如《喻世明言》提到“打聽了放告日期”,說明民衆需提前了解衙門受理案件的時間。

  2. 運作形式

    • 定期挂牌公示:州縣衙門會提前發布告示,明确受理訴訟的日期。
    • 開衙審案:官員升堂時,衙役會通過“喝攛箱”等儀式宣告開始收狀(參考《神奴兒》第三折描述)。
  3. 曆史文獻佐證
    元代雜劇《神奴兒》、明代《玉玦記》及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作品均提及該制度,說明其延續性。

  4. 注意現代誤用
    部分現代語境中将“放告”解釋為“舉報他人”(如),實為對古義的曲解。該詞本義僅指官方受理訴訟的流程,不涉及民間主動揭發行為。

擴展說明:放告制度體現了古代司法程式的規範性,但實際執行中常受官僚作風影響,如《儒林外史》中亦有對衙門拖延案件的諷刺描寫。

别人正在浏覽...

媕阿百人北道主人脖子成敗得失柽子舂揄鞑鞑裡丹劑地攤東山客多日訛奪遏防鳳葉高菓子茶高狷宮婦狗膽包天化為烏有鹘餅毀害降解減息結欠絜矢急筦稽核倨固枯莖禮佛立項隆火賂權慢戲門邊框牛吃蟹破璧撲曲牽率潛默欠爽劬力穰儉人不聊生認命融合濡頭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石火電光吻螭無迹無往不複蝦蟇黏消絕下孰下帏薤書鞋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