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差錯,無失誤。《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舞無常态,鼓無定節,尋聲響應,修短靡跌。”
“靡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靡跌”意為“無差錯,無失誤”,強調動作或狀态的精準性。例如《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中描述舞蹈與鼓樂配合時提到:“舞無常态,鼓無定節,尋聲響應,修短靡跌”,指舞蹈與鼓點雖變化多端,但節奏和動作始終協調無誤。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技藝、表演或行為的精準性,如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或嚴謹的禮儀活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辭書。
靡跌(mí di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草木疲倦地倒下來,形容人或事物衰弱無力。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靡”和“跌”。
“靡”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革”和“米”,總共有12畫。它的本義是指細軟、褴褛的絲綢,後來引申為破爛、糟糕、衰弱等含義。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靡”。
“跌”也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足”和“丿”,總共有11畫。它的本義是摔倒、跌倒,後來引申為衰敗、衰落等含義。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跌”。
《靡跌》這個詞來源于《禮記·月令》,意味着秋季來臨,草木逐漸枯黃、凋零倒伏。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草木疲倦地倒下來,形容人或事物衰弱無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在金文中,字形為“靡”是由兩個“革”相并,形狀如衣服般的細褶,表示絲綢破舊的樣子;字形為“跌”是由一個人形和一個足形組成,表示人跌倒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靡跌”的例句:
1. 他連續工作了幾個夜晚,現在看起來靡跌不振。
2. 這家公司因為管理不善而靡跌。
3. 他的事業從巅峰一跌到谷底,如今靡跌不複當初的輝煌。
除了“靡跌”,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蕭條、衰敗、頹喪都可以用來形容衰落、無力的狀态。
與“靡跌”相反的詞語包括:興盛、繁榮、充實等,它們表示生活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狀态。
總之,“靡跌”是一個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衰弱無力的成語,它由漢字“靡”和“跌”組成,來源于《禮記·月令》。除了成語的意思,我們還可以拆分部首和筆畫,了解繁體和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以及用它組詞、使用例子,以及與之相關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