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總領。錄,總領。 東漢 尚書之權超過三公,自 安帝 順帝 後,大将軍及三公執政的都加錄尚書事。後來帝後家專政,三公僅得參預,故稱“參録”。《後漢書·安帝紀》:“夏四月丁酉,太尉 馮石 為太傅,司徒 劉熹 為太尉,參録尚書事。”《資治通鑒·晉惠帝永興元年》:“詔以 司空越 為太傅,與 顒 夾輔帝室, 王戎 參録朝政。”《三國演義》第二回:“次日,太後命 何進 參録尚書事,其餘皆封官職。”
“參録”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釋
“參録”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參與并記錄、掌管文書或參與編撰典籍,多用于古代職官制度與文獻編纂語境。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典籍用例角度詳釋:
指參與朝廷機要文書的起草、記錄與管理,屬重要行政職能。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尚書台官員“參録機密”,即參與處理核心政務文書。
引申指參與史書、典章等文獻的編纂工作。如《隋書·經籍志》稱學者“參録國史”,意為參與修撰官方史書。
該詞多見于描述官職職能: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參録機務,典掌機密。” 此例印證“參録”與機要文書管理的直接關聯。
“尚書令……參録尚書事,總領機要。” 反映其作為高階官職的核心職能。
現代漢語中,“參録”一詞已罕用,但“參”與“錄”作為單字仍保留相關義項:
二者複合後的古義,今多由“參與編纂”“負責記錄”等短語替代。
權威參考來源:
“參録”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官職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指「參與總領朝政」的職權形式,特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特定曆史時期對尚書事務的有限參與。其本質反映了東漢後期至魏晉中央權力的演變。
此詞屬曆史術語,現代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論述中,日常語言已不適用。
建議需要深入研究的讀者查閱《後漢書·職官志》或《通典·職官典》等原始文獻,并結合制度史研究論著分析其權力運作機制。
璧宮冰銷霧散常春木承舍車旆籌碗愁霧詞壇村女蹈常襲故大貧丁丁列列定性分析動競二禬子高唐夢各持己見;各執所見沽酒橫戈盤馬花辰月夕将承嬌态嗟哉景西捐贈鞠迳開緑燈伉急磕喳口頭語斂袵撩繞例外賣皮鹌鹑麻線道拿摩溫腦門子凝玩髼鬃飄遙牽羁清剿裘鞸勸服卻非殿宂剩潤淤沙溆盛誇隨機存取存儲器宿墨宿肉擡炮田塝望古遙集五言長律閑蹊遐胄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