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録的意思、參録的詳細解釋
參録的解釋
參與總領。錄,總領。 東漢 尚書之權超過三公,自 安帝 順帝 後,大将軍及三公執政的都加錄尚書事。後來帝後家專政,三公僅得參預,故稱“參録”。《後漢書·安帝紀》:“夏四月丁酉,太尉 馮石 為太傅,司徒 劉熹 為太尉,參録尚書事。”《資治通鑒·晉惠帝永興元年》:“詔以 司空越 為太傅,與 顒 夾輔帝室, 王戎 參録朝政。”《三國演義》第二回:“次日,太後命 何進 參録尚書事,其餘皆封官職。”
詞語分解
- 參的解釋 參 (參) ā 加入在内:參加。參與。參政。參賽。參議。 相間,夾雜:參雜。參半。 檢驗,用其他有關材料來研究,考證某事物:參考。參照。參省(媙 )(檢驗省察)。參看。參閱。參檢。 探究,領悟:參悟。
- 録的解釋 録 ù 見“錄”。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參録”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官職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指「參與總領朝政」的職權形式,特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特定曆史時期對尚書事務的有限參與。其本質反映了東漢後期至魏晉中央權力的演變。
二、曆史背景
- 尚書台權重:東漢中期後,尚書台(原為皇帝秘書機構)逐漸掌握實權,超越三公成為決策核心。
- 錄尚書事:安帝、順帝時期,大将軍或三公若需執政,需加授「錄尚書事」頭銜,方可總攬大權。
- 帝後專權下的妥協:至東漢後期,外戚或宦官專政時,三公雖保留名義高位,但僅能「參預」而非主導尚書事務,故稱「參録」。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太尉馮石“參録尚書事”。
- 《資治通鑒》提及晉惠帝時期王戎“參録朝政”。
- 《三國演義》描述何進被太後命“參録尚書事”。
四、演變與對比
- 錄 vs 參録:加「錄」者掌實權(如錄尚書事),「參録」則僅為參與。
- 權力标志:該詞映射了漢代「三公→尚書台」的權力轉移,以及權臣與外戚的權力博弈。
五、現代使用
此詞屬曆史術語,現代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論述中,日常語言已不適用。
建議需要深入研究的讀者查閱《後漢書·職官志》或《通典·職官典》等原始文獻,并結合制度史研究論著分析其權力運作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參録》這個詞是指記載人名或事物名稱的書籍或文件。它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參”和“錄”,總計有13個筆畫。其中,“參”是由禾和厶組成的,表示稻粒;“錄”是由彐和戈組成的,表示記錄。
《參録》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的《蕭氏文鏡考》一書中。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一樣,都為“參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古文獻中的《參録》一詞多有使用,并且有時候會以捺折形式來書寫。例如,宋代兒童讀物《百家姓格律》中就出現了這種寫法。由于漢字的演變,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為“參録”。
以下是一些關于《參録》的例句:
1. 這本《參録》是一部詳細記錄了曆史名人的名冊。
2. 他經常翻閱《參録》以求得更多的人名信息。
3. 這個圖書館有一整套涵蓋各個領域的《參録》。
與《參録》相關的組詞包括:參考、參觀、參與、記錄等。近義詞可以是:名錄、目錄、冊封等。反義詞可以是:遺忘、遺失、删除等。
總結起來,《參録》是一本記錄人名或事物名稱的書籍或文件,它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參”和“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樣。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多有使用,現代寫法統一為“參録”。通過使用《參録》,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曆史人物和事物的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