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嚴寒;冷得發抖。 唐 杜甫 《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慄。”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儘衣笥中所藏,躡氈鞾,猶凜慄不自持。”
2.亦作“ 凜栗 ”。恐懼;驚恐。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民事瘟神謹,巫為陰廡複屋,塑刻詭異,使祭者凜慄,疾愈衆。” 茅盾 《動搖》十二:“ 方太太 分明看見那臃腫癡肥的身體懸空在一縷遊絲上,凜栗地無效地在掙紮。”
3.引申為冷峻而令人敬畏。 清 方文 《宋遺民詠·王鼎翁炎午》:“創為生祭文,辭義何凜慄。”
“凜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嚴寒或冷得發抖
形容極寒的天氣或身體因寒冷而戰栗。例如:
恐懼、驚恐
表示因害怕而産生的戰栗感。例如:
冷峻而令人敬畏
形容嚴肅、莊重的氣質或氛圍。例如:
如需更具體的古文例句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
《凜慄》(lǐn lì)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極度的恐懼、寒冷或不安。它可以形容人們在面對可怕的事物或情境時所感受到的心理狀态。
《凜慄》的第一個字“凜”由“冫”(bīng)和“舛”(chuǎn)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為lǐn,共有8個筆畫。
《凜慄》的第二個字“慄”由“忄”(xīn)和“栗”(lì)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為lì,共有13個筆畫。
《凜慄》是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自于古代漢字的使用和組合。在繁體字中,“凜”為「凜」,而“慄”為「慄」。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凜和慄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并未改變。不同曆史時期的漢字書寫風格會有一定差異,但基本的意義和用法保持一緻。
1. 面對兇狠的野獸,他不禁感到凜慄起來。
2. 他從那個神秘的房子裡發出的聲音讓我凜慄了一下。
組詞:凜冽(lǐn liè)、寒凜(hán lǐn)、凜冽寒風(lǐn liè hán fēng)。
近義詞:恐懼、害怕、驚恐。
反義詞:勇敢、大膽、泰然自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