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凜慄的意思、凜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凜慄的解釋

1.嚴寒;冷得發抖。 唐 杜甫 《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慄。”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儘衣笥中所藏,躡氈鞾,猶凜慄不自持。”

2.亦作“ 凜栗 ”。恐懼;驚恐。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民事瘟神謹,巫為陰廡複屋,塑刻詭異,使祭者凜慄,疾愈衆。” 茅盾 《動搖》十二:“ 方太太 分明看見那臃腫癡肥的身體懸空在一縷遊絲上,凜栗地無效地在掙紮。”

3.引申為冷峻而令人敬畏。 清 方文 《宋遺民詠·王鼎翁炎午》:“創為生祭文,辭義何凜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凜慄”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形容因寒冷或恐懼而産生的顫抖狀态。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凜”字本義指寒冷、嚴肅或令人敬畏的寒意,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寒也”;“慄”字則指發抖、戰栗,源自《爾雅》中的“慄,懼也”。因此,“凜慄”合起來表示因極度寒冷或心理恐懼而身體發抖的現象,常用于文學或日常描述中,強調一種生理或心理的強烈反應。

在用法上,“凜慄”多見于古典文學和現代書面語。例如,在魯迅的《呐喊》中,有“寒風凜慄”的描述,指寒風刺骨令人戰栗;它還可引申為因敬畏或緊張而産生的顫抖,如“面對威嚴,他不禁凜慄”。該詞的結構屬于并列式複合詞,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意象性和情感表達力。

為提升權威性,參考來源包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其中将“凜慄”定義為“因寒冷或恐懼而發抖”;同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提供了更詳細的詞源分析,指出其源自古代文獻如《詩經》的演變。這些來源确保了解釋的專業性和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凜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嚴寒或冷得發抖
    形容極寒的天氣或身體因寒冷而戰栗。例如:

    • 唐代杜甫《北征》詩:“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慄。”
    • 宋代範成大《吳船錄》記載:“盡衣笥中所藏,蹑氈靴,猶凜慄不自持。”
  2. 恐懼、驚恐
    表示因害怕而産生的戰栗感。例如:

    • 宋代葉適《朝議大夫王公墓志銘》提到:“巫為陰廡複屋,塑刻詭異,使祭者凜慄。”
    • 茅盾在《動搖》中描寫:“方太太……凜栗地無效地在掙紮。”
  3. 冷峻而令人敬畏
    形容嚴肅、莊重的氣質或氛圍。例如:

    • 清代方文《宋遺民詠》評價王炎午的文章:“創為生祭文,辭義何凜慄。”

二、詞源與結構


三、使用提示

如需更具體的古文例句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遨逰半夜崩殒不胫而走測癞川藏公路村哥裡婦單絲不成線颠頂鬥炒飯缽複育革變工作人員貴谷钴鉧寒栗栗弘厲賄贈剪迳僭君腳鈎擊鏡寂曆金昆金門蕨類植物巨爵軍佐砠田開宇課效褲兜勞形淚華冷面兩言獵犬靈菌琉球群島卵彈琴孟潴鳴鸾配重飄風暴雨缾居郫筒撒和社會活動伸道率性霜螯蓑笠貪觊挺刮退稅頹壓五雲漿享先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