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僭君的意思、僭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僭君的解釋

(1).越禮之君。《禮記·禮運》:“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鄭玄 注:“僭禮之君也。”

(2).指與正統王朝對立自立為帝為王者。 唐 劉知幾 《史通·世家》:“ 梁 主勑撰《通史》,定為 吳 蜀 世家,持彼僭君,比諸列國,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規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僭君,漢語詞彙,指在封建禮制中非法篡奪君主地位或僭用君主尊號者。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一、詞義解析 "僭"字本義為超越本分,《說文解字》釋作"假也",段玉裁注"以下僭上,此僭之本義"(來源:《漢語大字典》)。"君"為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僭君"特指未獲合法授權卻行君主之實的個體,如《春秋》記載的"鄭伯克段于鄢"事件中,共叔段即被視為僭君典型(來源:《左傳注疏》)。

二、曆史語境特征

  1. 禮法屬性:多出現在周代分封制度下,諸侯僭用天子九鼎、儀仗等行為
  2. 政治标識:如《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王壽夢"始僭號稱王",标志與周王室的正式決裂
  3. 道德評判:儒家典籍常以"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批判僭越現象(來源:《論語集解》)

三、典據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君久矣",反映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來源:《十三經注疏》)。明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更系統論述了"僭君竊國"與王朝興衰的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僭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越禮之君
    指違反禮制、逾越本分的君主。例如《禮記·禮運》記載:“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鄭玄注:“僭禮之君也。”。此處強調君主在禮儀或權力行使上的僭越行為。

  2. 自立為王的非正統統治者
    指與中央王朝對立、擅自稱帝或自封為王者。如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世家》中評價三國時期的吳、蜀政權時,稱其為“僭君”,認為其地位類似諸侯而非正統帝王。


二、延伸與用法


三、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禮記》《史通》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保不定包慌寶命避煩鬥捷筆削褒貶呈拽褫身待承啖函殚述刀筆賈豎洞肛訛文鵝項椅鵝子反璞奉盛該舉工時廣饒祼器官蝦蟇騧騟歸骸古樂橫堂屋橫徵暴斂降厘汲汲營營靜街記事珠孔懋口裡牢廪老錢老僧入定留眼砻砥隴驿賣傲馬王拿敗叛軍偏行牽罣清才清集輕素少言寡語勝絶神宵士儒世緒書刊號宿滞逃敗天曹笤帚星污行小題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