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仙所居之处。《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帝问 东方朔 :‘此何人?’ 朔 曰:‘是 西王母 紫兰宫 玉女,常传使命,往来 扶桑 ,出入 灵州 ,交关 常阳 ,传言 玄都 。’”
(2).古州名。辖地约在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 灵武 一带。 唐 李频 《闻北虏入灵州》诗之二:“见説 灵州 战,沙中血未乾。” 前蜀 张蠙 《送卢尚书赴灵武》诗:“西北正传烽候急, 灵州 共喜信臣居。”
灵州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历史地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灵”本义为“神巫”(《说文解字》),引申为“神明”“聪慧”“美好”;“州”指古代行政区划。合称“灵州”即“灵秀之地”或“神明护佑之州”。
古文献多强调其“水草丰美”的自然属性,如《汉书·地理志》载“灵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颜师古注:“水中可居曰州,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
西汉置灵州县(治今宁夏吴忠市),属北地郡,为黄河灌区军事重镇。北魏改置灵州郡,唐代为朔方节度使驻地,史称“兵食完备,士马全盛”(《旧唐书·地理志》)。
西夏时期称“西平府”,元代复名灵州,明清属宁夏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因黄河水患迁治今灵武市。
唐代诗人杜甫《塞芦子》云“灵州牧者谁?屯兵扼吭喉”,凸显其军事地位;贾岛《送李骑曹》称“萧关分碛路,灵武接新秋”,赋予其苍凉雄浑的审美意蕴。
作为丝路要冲,灵州见证了唐与吐蕃会盟(783年)、西夏建国等事件,是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文化缓冲带”(《中国历史地图集》)。
今宁夏灵武市承袭古地名,存有明代灵武城墙遗址。其名延续了“灵州”所承载的“河朔屏障,塞上江南”历史记忆(《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参考资料:
“灵州”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部分资料误将灵州与甘肃平凉关联,实为混淆。权威考古及文献(如唐代墓志铭出土)证实其核心区域在宁夏吴忠。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历史研究等来源。
拜尘悲喜北至苍苔沉著痛快春台戏村夫子涤雅鞮译象寄冯文炳阁标关王卖豆腐孤士姑章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横夭花岗石魂骸檟苦夹纩强嘴兼收并録桀木记功忘失戟架酒盆九奏乐苣蕒菜鐍闭君陈抗棱刻骨铭心款言棱子亮荩练实撩绕立陡陡利利洒洒俚柔面面俱到密义磨洗馁士瞥观清宕清监荣誉感柔条鋭上手伎说兵机随从条分缕析铁钱同舍僞迹乡举鲜卉先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