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窮鄉僻壤 ”。
“窮陬僻壤”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ióng zōu pì rǎng,主要用于形容地理上偏遠、貧窮且荒涼的地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李時勉的《北京賦》:“窮陬僻壤,無一物之不遂。”,原句通過對比,突出北京城的繁榮與周邊地區的荒涼。
除字面含義外,該詞也可隱喻文化、經濟等領域的落後狀态,例如:“科技發展應惠及窮陬僻壤,縮小城鄉差距。”。
“窮陬僻壤”通過三個字層層遞進,既描述地理偏遠,又強調經濟貧困與資源匮乏,是漢語中典型的四字成語結構。其出處和用法體現了古代對地域發展的觀察,現代語境中仍具現實意義。
《窮陬僻壤》是一個成語,意指貧窮落後的地區或偏僻荒涼之地。
《窮陬僻壤》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穴、阝、人、士,總共有16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史記·平準書》,形容一個地方貧窮荒涼,缺乏發展機會。
《窮陬僻壤》的繁體字是「窮陬僻壤」。
在古時候,窮陬僻壤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字形和意義是相同的。
1. 這個山區是個窮陬僻壤,交通不便,經濟落後。
2. 那個島嶼地處異常偏僻,是個真正的窮陬僻壤。
3. 我們要努力改變生活,不再生活在這座窮陬僻壤之地。
窮鄉僻壤、陬坂僻壤、荒涼僻壤
貧瘠荒涼、窮鄉僻壤、落後貧窮
富饒發達、繁華都市、繁榮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