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帝王的命令。《梁書·王僧辯傳》:“俄而 嶽陽 奔退,而 鮑泉 力不能剋 長沙 , 世祖 乃命 僧辯 代之…… 僧辯 既入,背 泉 而坐,曰:‘ 鮑郎 ,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見待。’”《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國王﹞令旨已下,隨有兩個力士将鋃鐺鎖了 言寄華 到那大糞窖邊墩着。”
(2). 宋 、 元 時指太子的命令。 宋 嶽珂 《愧郯錄·聖旨教令之别》:“國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輿稱聖旨,中宮稱教旨,儲闈稱令旨。”《元代白話碑集錄》載有1243年 鄠縣 草堂寺 《闊端太子令旨碑》。
(3). 金 代曾以皇太後之命為“令旨”。《金史·章宗紀一》:“己亥,遷大行皇帝梓宮於 大安殿 。癸卯,以皇太後命為令旨。”
“令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帝王或上級的命令,強調遵從指示、執行意圖的行為。核心由“令”(命令)和“旨”(意圖)組成,表達對權威指令的接受與實施。()
帝王命令
最初用于指代皇帝的直接命令,如《梁書·王僧辯傳》中記載的“令旨使我鏁卿”,體現皇權的強制性。()
宋元時期太子的命令
宋代起,太子發布的指令被稱為令旨,如元代《闊端太子令旨碑》即為此類文書的實物例證。()
金代皇太後的诏令
金朝曾将皇太後的命令定義為令旨,與帝王、太子的指令形成等級區分。()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梁書》《金史》等古籍,或訪問查字典等詞典來源()。
令旨(lìng zhǐ)是漢字詞語,分解部首為“亻”和“日”,總計5個筆畫,源自古代漢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令旨的書寫形式為繁體字,即「令」字的字形與現代簡體字相同,而「旨」字的字形比較複雜,包含許多筆畫和結構。
令旨一詞源自古代禮儀制度中的一種命令或指示。它代表着上級領導或主管頒發給下級的命令或指示,并要求下級遵循。
以下是關于令旨的一些例句:
令旨的一些相關詞組包括:大旨、敕令、軍令、聖旨等。
與令旨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命令、指示、要求。
與令旨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自由、放任、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