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遴揀 ”。亦作“ 遴簡 ”。方言。猶艱難。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遴柬疊韻,猶連蹇耳。今 江 南 浙 西多謂遴柬,遴轉如練。”
亦作“ 遴揀 ”。亦作“ 遴簡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視化勸後也。”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 許慎 雲:‘遴,難行也。’柬,古簡字也。簡,少也。言今難行封,則得繼絶者少。”後以“遴柬”謂挑選。 唐 李德裕 《贈右衛将軍李安靜制》:“近者,深戒有司,下令遴揀,惟爾苗裔,靡有孑遺。”《新唐書·魏玄同傳》:“故當衰弊之乏,則磨策朽鈍以馭之;太平多士,則遴柬髦俊而使之。” 宋 曹勳 《念奴嬌·送李士舉》詞:“眷倚 江 南,澄清一道,遴柬惟公得。” 宋 曾肇 《謝校勘啟》:“凡預詳延,畢歸遴揀。”《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禁兵﹞其老疾者,俟秋冬遴簡将臣,令悉蒐去之。” 清 徐士銮 《宋豔·傅會》:“少年子争登其門,不惜金帛。 盈盈 遴簡嘉耦,乃許一笑。”
"遴柬"為漢語複合詞,由"遴"和"柬"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第5卷記載:"遴"本義指行路艱難,引申為審慎選擇,如《說文解字》釋"遴,行難也";"柬"通"揀",據《爾雅·釋诂》解作"擇也",指仔細挑選。二字連用形成同義複合結構,指經過嚴格程式、反複比較的選拔過程,常見于古代典章制度中。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呂刑》"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漢代鄭玄注疏時稱"此謂遴柬法官之五疵",特指對司法官員的嚴格遴選(《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唐代杜佑《通典·選舉典》記載科舉制"遴選才俊,柬拔賢良",強調其制度化的篩選功能。
在語義演變中,"遴柬"逐漸與"遴選"混用,但保留更強烈的篩選淘汰意味。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今人謂嚴選曰遴柬,乃古語之遺",說明該詞在清代仍作為雅言使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著作描述古代選舉制度,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論及唐代科舉時使用"遴柬"指代其多層篩選機制。
“遴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在方言中,“遴柬”表示艱難、困難之意,屬于疊韻詞,與“連蹇”同源。例如,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言》中提到:“遴柬疊韻,猶連蹇耳。今江南浙西多謂遴柬,遴轉如練。”
此用法多見于近代文獻,強調生活或處境的困頓。
在古漢語中,“遴柬”通“遴揀”“遴簡”,意為慎重選擇或挑選。例如:
“遴”本義為行路艱難(《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吝啬”“嚴格挑選”等義;“柬”即“簡”,古指挑選。二者結合後,既保留了“艱難”的原始義,又衍生出“選拔”的語境義。
本府鞭蒲比仿采飾禅要朝山誠荩成政喘月吳牛打甏敦說二景二女發杪犯寡返魂樹鳳凰翹負耒高勳谷策蠱脹酣酣紅胡子簡散見事風生腳古拐極處結正雞蹠枯根厘嫂柳琴龍角蔥妙趣明利陌額莫落南山淖潦懦脆怒行配量沛沛僑居七輔輕身殉義青玉虬起死人肉白骨韌帶上老山扃十二蟲師期識業霜枝四裔投檄兔葵雯蓋小己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