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饩的意思、禀饩的详细解释
禀饩的解释
亦作“禀餼”。指禄米。《北齐书·文宣帝纪》:“﹝帝﹞立 阿那瓌 子 菴罗辰 为主,置之 马邑川 ,给其禀餼繒帛。”《新唐书·沉既济传》:“故官若同正、试、摄九品以上者,视品给给俸,至稟餼、干力、什器、馆宇悉有差。”
词语分解
- 禀的解释 禀 ǐ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赋。 指下对上报告:禀报。禀复。回禀。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 饩的解释 饩 (餼) ì 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 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 赠送食物。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禀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词义
“禀饩”读作bǐng xì,意为禄米,即古代官员或特定群体作为俸禄发放的粮食或其他物资。在部分文献中亦写作“禀餼”。
2.构成解析
- 禀:本义为“承受、生成”,后引申为“官方供给的物资”(如“禀米”)。
- 饩:原指祭祀用的活牲畜或馈赠的粮食,后泛指官方发放的粮食类俸禄。
3.文献用例
- 《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给其禀饩缯帛”,指朝廷为安置部落首领,提供粮食和丝织品作为供给。
- 《新唐书·沉既济传》提到官员俸禄包含“禀饩、干力、什器”等,说明其涵盖范围可能包括粮食、劳役、器物等。
4.扩展说明
“禀饩”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僚体系或特殊群体(如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的物资供给制度,体现了古代以实物为主的俸禄形式。其具体内容可能因时代和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始终与官方分配的生存资源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俸禄制度,可参考《北齐书》《新唐书》等史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禀饩(bǐng fù)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具有多个含义。根据《辞海》的解释,禀饩是指向上级请示汇报事情的食品。下面是对禀饩这个词的详细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禀字的部首是示部,饩字的部首是食部。禀字的总笔画数为9,饩字的总笔画数为19。
来源:禀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用来指向上级献食物以示忠诚和报告工作进展。它在古代官府中广泛使用。
繁体:禀饩的繁体写法和简体一样,都是「禀饩」。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发展过程中,禀字的形态有所变化,但大体上与现代形态相似。饩字则基本保持不变。
例句:请上级禀饩了我们的工作进展和需求。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古代文献或某些特定场合中仍有出现。
组词:禀饩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语,比如禀报、禀告、禀明等,这些词都涉及向上级反馈和报告事情的含义。
近义词:禀饩的近义词可以是进献、贡献等,它们也意味着向上级献上食品或报告进展。
反义词:禀饩的反义词可以是隐瞒、回避等,这些词表示不向上级请示或不向上级报告事情。
希望以上对禀饩这个词的解释满足您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