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梆子的意思、梆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梆子的解釋

(1) 見“梆 1 ”

(2) [slit drum]∶一種用開有縱長口的空心樹幹制成的打擊樂器

(3) [bangzi operas]∶即“梆子腔

(4) ”:河南梆子

詳細解釋

(1).巡更或舊時衙門用以集散人衆所敲的響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頭制成。《水浒傳》第二回:“那莊前莊後,莊東莊西,三四百 史 家莊戶,聽得梆子響,都拖槍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齊都到 史家莊 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外面那洋號一回一回的,吹得嗚嗚響,人來人往的腳步聲,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個不住,如何睡得着。” 巴金 《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響起來,清脆的木頭的聲音在這靜夜裡和那一聲兩聲的狗叫互相應答。”

(2).打擊樂器。用兩根長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兩手各執其一,互擊發音以按節拍。是梆子腔的伴奏樂器。

(3).指梆子腔。《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無如老爺的天性又生來的合看戲這樁事不甚相近,甚麼叫作賓白合套,切末排塲,平日一概不曾留過這番心,再講不到梆子、二簧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梆子是中國傳統戲曲及民間音樂中常見的打擊樂器,其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礎詞義

梆子指由兩根硬木制成的中空體鳴樂器,長度約20-25厘米,通過相互敲擊發聲。其名源自拟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梆"字本義為敲打木頭聲,後特指此類樂器。《漢語大詞典》記載梆子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初作夜間巡更報時器具,明清時期發展為戲曲伴奏樂器。

二、戲曲藝術延伸

在戲曲領域,梆子具有雙重含義:

  1. 聲腔體系:梆子腔是我國四大聲腔之一,以棗木梆子擊節為特色,包括秦腔、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音樂概論》強調其"闆腔體"結構對近代戲曲的革新作用。
  2. 劇種代稱:北方多省地方戲以"梆子"命名,如山西梆子(晉劇)、山東梆子等,凸顯樂器在表演中的核心地位。

三、方言特殊用法

《北京土語辭典》收錄梆子在華北地區的兩種引申義:

  1. 指代形體硬直之物,如"凍成冰梆子"
  2. 作量詞使用,如"一梆子買賣"形容短期交易

    此類用法多保留在民間口語中,未納入标準戲曲術語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梆子”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讀音

“梆子”是漢語詞彙,拼音為bāng zi(而非部分戲曲語境中誤讀的“bǎng zi”)。它既指一種傳統打擊樂器,也指戲曲聲腔類别,還曾作為古代報時工具使用。

二、主要含義解析

  1. 打擊樂器
    由兩根長短、粗細不同的硬木棒(如棗木、槐木)組成,長棒為圓柱形,短棒為長方形。敲擊時發出清脆響亮的“梆梆”聲,主要用于戲曲(如梆子腔)和樂曲伴奏。

  2. 古代報時工具
    空心竹制或木制響器,用于打更巡夜,通過規律敲擊傳遞時間信號。如《水浒傳》中記載其用于治安維護。

  3. 戲曲聲腔類别
    中國四大戲曲聲腔之一,以梆子擊節為特色,衍生出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地方劇種,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三、曆史淵源

四、讀音争議說明

盡管戲曲界存在将“梆”讀作“bǎng”的現象(可能與方言或拟聲習慣有關),但《漢語詞典》《漢典》等權威資料均标注标準讀音為bāng。建議以規範讀音為準。

五、文化意義

梆子不僅是音樂和戲曲的重要元素,還承載着古代計時、治安等社會功能,體現了傳統工藝與聲學智慧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梆子劇種(如河北梆子)的特點,可參考相關戲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本形鞭辟入裡筚辂翅翮眵眼敕正愁海出乎意料猝急當晚單茕非辟糞溷父天福用管線寒杵花海胡嘈降奪精晃晃麇鼯獵獲靈館令慧柳色馬齒苋麻織品門限明察暗訪明法審令沒亂煞拿捕南華真人牛溲馬渤平闆電腦謙敬潛隧青虵請托寝室擒縱企者不立勸誡诠注曲蓋然明染絲之變折受首告四陳素絲羔羊逃秦聽重同是天涯淪落人文绶卧内無庸諱言象傳像模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