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方〉
(2) [breakdown of law andorder]∶法紀廢止,社會秩序混亂
(3) [decline of a dynasty]∶衰敗
朝廷陵替
(1).《左傳·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後因以“陵替”謂綱紀廢弛,上下失序。《梁書·武帝紀中》:“ 晉 氏陵替,虛誕為風。”
(2).衰落;衰敗。《南齊書·武帝紀》:“三季澆浮,舊章陵替,吉兇奢靡,動違矩則。” 唐 杜甫 《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長嘯宇宙間,高才日陵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 王 族多無賴,共憑陵其孤寡,田禾樹木,公然伐取,家日陵替。”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況值風教陵替之時,朝貴既惟金錢是務。”
“陵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綱紀廢弛,秩序混亂
指法紀或社會制度崩潰,導緻上下失序、統治混亂。例如《左傳·昭公十八年》中提到“下陵上替,能無亂乎?”,描述下級僭越上級、秩序崩塌的情形。這一含義在《梁書》《南齊書》等史書中也多次出現,如“晉氏陵替,虛誕為風”。
衰敗、衰落
可指家族、朝代或社會風氣的頹廢。例如“家日陵替”“風教陵替”,強調由盛轉衰的狀态;唐代杜甫《八哀詩》中“高才日陵替”,則形容人才凋零。
部分資料(如)提到“陵墓被取代”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南齊書》等古籍原文。
《陵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代替、替代。在漢語中,用來描述一個人或物體取代另一個人或物體的行為。
《陵替》這個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阝”和“替”,其中“阝”是“邑”的變體,代表城、邑,而“替”則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沒有特定的意義。
根據漢字筆畫的計算規則,陵替的總筆畫數為12筆。
陵替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凡為人子者,陳力就列,不能陵替人也。”意指不應該超越、取代他人的地位或身份。
《陵替》的繁體寫法為「陵替」。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陵替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古時候使用的字形相對簡短,且相對于現代的橫豎結構更為傾斜。
1. 他的工作能力很強,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來陵替老闆的職位。
2.科技的進步正在逐漸陵替過時的傳統産業。
陵替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或固定搭配,比如:
1. 陵奪:奪取别人的地位或權力。
2. 代替:取代、替代某人或某物。
以下詞語可以與陵替作近義詞:
1. 取代
2. 接替
以下詞語可以與陵替作反義詞:
1. 放棄
2. 退位
3. 辭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