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籍的意思、附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籍的解釋

附入本地戶籍的外地人。《周書·武帝紀下》:“良人沒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亦指外地之民附入本地戶籍。《明史·廣西土司傳三·瓊州》:“ 瓊山縣 東洋都 民 周孔洙 招諭 包黎 等村 黎 人 王觀巧 等二百三十戶,願附籍為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社會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依附于他人的戶籍,常用于描述古代社會身份依附或人口管理的現象。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學術研究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非獨立戶籍者依附于主戶(如士族、地主或官府)的戶籍登記狀态。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013頁 将其釋為:“附入戶籍。謂入他人戶籍而受其蔭庇。” 強調其“依附性”與“非獨立性”的特征。

二、曆史背景與社會功能

  1. 流民安置

    戰亂或災荒導緻的流民常通過“附籍”獲得合法身份,如明代允許流民附于當地裡甲戶籍(《明史·食貨志》)。

  2. 階層依附關系

    賤籍者(如奴婢、部曲)依附于士族戶籍,形成人身依附鍊,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蔭客制”(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第78頁)。

  3. 賦役規避手段

    平民為逃避重稅,主動依附豪強戶籍尋求庇護,導緻國家稅收流失(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6頁)。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附籍”可隱喻對組織或體系的依附關系,但此用法屬修辭引申,非規範詞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406頁)。

“附籍”本質是古代戶籍制度下身份依附關系的體現,兼具社會治理功能與階層壓迫色彩。其釋義需置于具體曆史制度中理解,現代漢語已罕用本義。

網絡擴展解釋

“附籍”指外地人附入本地戶籍的行為或身份,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原本不屬于本地戶籍的外地人(如流民、少數民族、被釋放的奴婢等),通過官方程式登記為本地居民,享有與本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周書》記載北周武帝釋放奴婢并令其“附籍,一同民伍”。

  2. 曆史背景

    • 南北朝時期:用于安置流民或解放的奴婢,如《周書·武帝紀》提到将奴婢“放免”後“附籍”為民。
    • 明清時期:常見于邊疆治理,如《明史》記載海南瓊山縣通過招撫黎族村落,使其自願“附籍為民”,納入國家戶籍管理。
  3. 現代對應
    類似于今天的“戶籍遷入”或“落戶”制度,但古代更強調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和基層治理的強化。

該詞既指具體的外地人入籍行為,也指此類人群的身份,反映了古代戶籍制度對人口管理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晻淡昂聳闆帶頒方寶飯标準鏡頭筆刀冰兒不懂裝懂猜忤出宋從佐呆癡調函地傅都柏林逢遌風火事紛厖負勢槅門亘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號弓扈冶家傳戶頌翦拂賤工金駕聚米為谷狂奴故态老方子老人星令儀令色媒蠍女師破罷棄惡窮漢缺望嚷罵散參騷人體少縱即逝逝世師用水隍說劍天區頭主外姻外寓晚光畏匡五塵下女小老母攜抱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