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收拾行李。 宋 張孝祥 《與劉兩府》:“自五月來, 朔方 傳聞洶洶,豈惟自 江 以北,百姓束擔以待,而 江 淛 之間,亦復騷然。”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 永嘉 徐瑄 字 漢玉 ,治 周成子 獄無所枉,自知必得罪,束擔俟命。”
“束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但主要指向以下兩種解釋:
收拾行李
這是最廣泛使用的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承擔責任(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背負重擔或承擔責任”。但這一釋義在古典文獻中缺乏直接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束”為捆紮,“擔”為擔子)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束擔”在權威典籍中主要指整理行裝的動作,現代部分資料擴展了其比喻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集等原始文獻。
《束擔》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shù dàn。它的意思是病重的樣子,憔悴不堪的樣子,也指行動不便、動彈不得的狀态。
《束擔》這個詞的部首是“⺶”(丨字頭),“⺶”在字典中稱為“刀切”,它表示關于武器或手術等相關的事物。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9,在漢字中屬于稍微複雜的字。
《束擔》這個詞有着悠久的曆史,起源于古代農村社會。在田地勞作時,人們要将莊稼綁在擔架上,用來運輸。久而久之,人們就用“束擔”來形容行動不便、身體疲憊的狀态。
至于繁體字形,它的寫法是「束擔」。
在古代,中文字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以《束擔》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類似于「束〢」。「〢」是古代常用的草書字形,表示一個很小的豎形,象征着疲憊、艱辛。
1. 高考之前的學生們每天都像「束擔」的苦力般背誦各科知識點。
2. 經曆了一場大病後,他病重得看上去「束擔」了好幾斤。
組詞:束手束腳、擔擔當當、羸弱。
近義詞:疲憊、病重、不堪、動彈不得。
反義詞:健康、有力、自由、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