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獅的意思、伏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獅的解釋

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漕舫》:“ 平江伯 陳 某,始造平底淺船,則今糧船之制也。凡船制……伏獅,前為閥閲,後為寝堂。” 鐘廣言 注:“伏獅:也叫‘頭梁’,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獅”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具體如下:

一、船體結構術語

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主要用于古代木船建造。這一含義在《天工開物·漕舫》中有記載:“伏獅,前為閥閲,後為寝堂。”鐘廣言注:“伏獅:也叫‘頭梁’,指船頭或船尾頂部的大橫木。”

二、成語中的比喻義

作為成語時,“伏獅”表示隱藏的力量或潛在威力。其中“伏”指潛伏,“獅”象征力量,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關鍵時刻展現的強大能力。例如:“他看似平凡,實則是伏獅般的存在。”

三、地理名稱相關

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有“伏獅山”,因山形如俯伏的獅子得名。《名勝志》記載:“文殊山在岩源,狀若伏獅。”當地語言中也有類似發音的地名“塔澤”(藏語音譯)。

四、武術招式名

部分武術套路中,“伏獅勝象”等招式名稱借用了“伏獅”的意象,形容動作如獅子般威猛且蓄勢待發。


補充說明

  1. 詞源差異:船體術語源于古代造船技術,而比喻義可能受地理、文化影響衍生。
  2. 使用場景:現代語境下,船體術語已較少使用,但成語和地名仍可見于文學或特定領域。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獅(fú shī)是一個描述力量、威嚴和勇氣的詞彙,其中“伏”指的是低頭屈服,而“獅”則是長毛的大型貓科動物。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展現出強大的力量和雄心壯志。 根據漢字的構成,我們可以拆分伏獅的部首和筆畫。其中,“伏”字的部首是“亻”,表示人,而它的總筆畫數是6。另一方面,“獅”字的部首是“犭”,意味着與犬有關,筆畫數是9。 伏獅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在中國文化中,獅子被視為吉祥、威武和權力的象征。因此,伏獅這個詞常用來描繪具有威風凜凜、霸氣十足的形象。 除了簡化字“伏獅”,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使用“伕獅”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伏獅的字形經曆了一些變化。在《說文解字》中的古代字形中,獅子的身體被描繪得更加立體和恢弘,而且獅子頭部通常保持高昂。這顯示出了古人對獅子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以下是一些使用伏獅一詞的例句: 1. 他的領導能力和影響力令人矚目,真可謂是一位伏獅。 2. 這座城市的崛起彰顯了伏獅般的力量和野心。 組詞中,我們可以使用“威猛”來表示伏獅的近義詞,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柔弱”來表示相反意思。 希望上述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