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文prolétariat、英文proletariat的音譯。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原指古 羅馬 社會的最下等級。今指無産階級。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東京通信>按語》:“又講趣味,乞創造社‘普羅列塔利亞特’文學家暫且恕之。”亦省作“ 普洛 ”、“ 普羅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現在的統一戰線-- 中國 的和全世界的都一樣--固然是以普洛為主體的,但其成為主體,并不由于它的名義,它的特殊地位和曆史,而是由于它的把握現實的正确和鬥争能力的巨大。” 冰心 《南歸》:“有許多新名詞,我們還是先從她口中聽到的,如‘普羅文學’之類。”
“普羅列塔利亞特”是法文“prolétariat”和英文“proletariat”的音譯,源自拉丁語“proletarius”。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四方面:
詞源與起源
最初指古羅馬社會的最下等級公民,這些人在人口普查中僅以生育後代(proles)作為對國家的貢獻,沒有財産或政治地位。
現代含義
現指無産階級,即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占有生産資料、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階級。該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核心意義,代表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力軍。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政治學、社會學領域,強調工人階級的集體力量及其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魯迅等現代作家曾用其簡稱“普羅”或“普洛”,如《東京通信》中的文學化表達。
發音與簡化形式
讀音為“pǔ luó liè tǎ lì yà tè”,注音符號為“ㄆㄨˇ ㄌㄨㄛˊ ㄌㄧㄝˋ ㄊㄚˇ ㄌㄧˋ ㄧㄚˋ ㄊㄜˋ”。日常使用中常簡化為“普羅”(如“普羅大衆”一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延伸含義,可參考政治經濟學相關文獻。
《普羅列塔利亞特》是一個拉丁借詞,源自英文單詞“proletariat”,意為無産階級。這個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常用來指代占據社會最底層、沒有私人財産、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階級。
《普羅列塔利亞特》的拆分部首是“示”和“立”,其筆畫數為8畫。
普羅列塔利亞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言中,用來描述無産階級。它的繁體寫法是「無產階級」。
古代漢字中,普羅列塔利亞特的寫法可能不完全一樣,但其意義保持一緻。例如,「無産階級」可以寫作「無產階級」,或者更古老的寫法如「無資產者階級」。
以下是一些使用普羅列塔利亞特的例句:
1. 普羅列塔利亞特應該團結起來,為自己的權益而鬥争。
2. 因為普羅列塔利亞特的努力,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3. 普羅列塔利亞特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組詞:無産階級鬥争、無産階級革命、無産階級專政。
近義詞:工人階級、勞動者。
反義詞:資産階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