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蛧蜽”。傳說山川的精怪。《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 韋昭 注:“蝄蜽,山精,傚人聲而迷惑人也。”《說文·蟲部》:“蝄蜽,山川之精物也。 淮南王 説:‘蝄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 桂馥 義證:“字書從鬼同。” 漢 張衡 《南都賦》:“追水豹兮鞭蝄蜽,憚夔龍兮怖蛟螭。”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字說·集字一》:“蝄蜽,俗作魍魎。”
關于“蝄蜽”一詞的解釋,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并未收錄該詞的具體含義。根據字形結構分析,“蝄蜽”可能由“蝄”和“蜽”兩個生僻字組成,但這兩個單字在現有文獻及詞典中均無明确釋義。
若用戶實際想查詢的是“魍魉”(wǎng liǎng),則指傳說中的山川精怪或鬼魅,常與“魑魅”連用為“魑魅魍魉”,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例如:
建議您核對詞語的準确性,若需查詢其他生僻字,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答。
蝄蜽(wāng yā)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蟲(chóng)和良(liáng),共有13個筆畫。
蝄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不過在《說文解字》中有蝄的解釋,表示蜣螂的樣子。而蜽則表示一種類似蝄的昆蟲種類。所以可以推測蝄蜽可能指的是一種昆蟲。
在繁體字中,蝄蜽的寫法為蝼螽,而在簡體字中被統一為蝄蜽這個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比較繁瑣,蝄蜽的古時候寫法中可能出現蟲字旁邊加上兩個附加的筆觸,而良字有時會寫成左右結構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蝄蜽的例句:
蝄蜽的組詞可以有蝄蜽群、蝄蜽翅、蝄蜽草等等。
關于蝄蜽的近義詞可以是蝼螽、螽斯。
至于蝄蜽的反義詞則比較難以确定,因為蝄蜽主要指的是昆蟲種類,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