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哀癯 ”。猶哀毀。《新唐書·窦抗傳》:“﹝ 抗 ﹞居喪哀癯過常。” 宋 王安石 《李君夫人盛氏墓志銘》:“夫人事舅姑以孝聞,持喪哀臞。”
“哀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āi qú,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亦寫作“哀癯”,意為“猶哀毀”,即因過度哀傷(尤其在喪親期間)導緻身體消瘦憔悴。這一含義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新唐書·窦抗傳》記載窦抗“居喪哀癯過常”,王安石在墓志銘中也用“持喪哀臞”描述李君夫人的悲痛狀态。
詞源與用法
相關成語
與“哀臞”情感相近的成語包括“哀毀骨立”(形容喪親之痛極深)、“節哀順變”(勸人節制哀痛)等,均圍繞哀傷主題展開。
該詞通過“哀”與“臞”的疊加,生動刻畫了因極度悲痛而身心俱損的狀态,常見于曆史人物傳記或墓志銘中,具有鮮明的古典文學色彩。
《哀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可以理解為悲痛或悲歎。它表示對某種不幸遭遇或情況的深感悲痛和遺憾。
《哀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衣”。其中,“口”是一個常見的字根,表示與口相關的意義;“衣”表示與衣物有關的意思。《哀臞》的總筆畫數為15。
《哀臞》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司寇》一書中。在古代,這個詞常用來表達對不幸事件的悲痛和哀歎之情。現在,雖然這個詞不常用于口語,但在一些古文的閱讀中還能見到。
以繁體字表示的《哀臞》為「哀臞」。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哀臞》為例,它的古代寫法為「唉殳」。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
1. 聽到這個壞消息,她忍不住哀臞起來。
2. 在戰場上,戰士們為了國家的安甯,毅然承受着哀臞的痛苦。
組詞:哀痛、悲傷、遺憾。
近義詞:哀痛、悲傷、悲痛。
反義詞:歡樂、喜悅、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